【本報台北訊】高教職場從講師升等到教授,呈現職級愈高、女性占比愈低的「管漏現象」(leaky pipeline);聯合國指出,女性領導者占逾3成的「臨界規模」,意味組織初步實現性別平等,而我國大專校院女性校長人數比例歷年變化趨勢,雖已從95學年的7.4%提高到111學年的12%,但離3成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秀曦,在《高等教育學術人才性別圖像分析與前瞻因應策略》提到,從教育部統計處95至111學年度的數據來看,不同職級女性人數占比分別為講師5成7、助理教授4成1、副教授3成8、教授2成5,而這種職級愈高、女性人數占比愈低的「管漏現象」。
劉秀曦提到,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指出,女性代表在權力結構中占的人數比例太低時,就無法有效發揮影響力,一般而言,女性領導者占3成以上的「臨界規模」,只有跨過此臨界規模,才意味著組織初步實現性別平等目標。
劉秀曦表示,女性教授人數相對較少,女性校長自然更少,因性別歧視等因素,無法像男性一樣全力投入。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教授江雅綺說,女性可能因為家庭與社會的眼光,在工作上放棄表現的機會,「性別平等有進步,但高教環境仍是男性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