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中村仁一醫師《大往生》一書的綜合評述(續)
在上周的文中,我對中村仁一醫師的《大往生》一書(中譯本),做一綜合評述,指出其最大的特點與優點,就是坦然而無懼地面對且接受衰老、疾病與死亡,而且他以身為醫師的專業背景與臨床經驗,誠實而率真地坦言:最先進的醫療科技無法帶給我們最幸福的生命終點,而是要回歸與順應大自然的生命機制,就是要坦然迎接「自然死」。
接著我就書中有關「自然死」的解說與論述,再向大家做一些介紹。在第一章第七節〈能「自然死」的老年人只有一部分〉中,作者說道:「自然死」雖然是指「餓死」(其意為在自然狀態下,不強迫進食與飲水),不過,實際情況如下:(1)「飢餓」||刺激腦內分泌嗎啡物質,(2)「脫水」—|意識指數降低,(3)「缺氧狀態」—|刺激腦內分泌嗎啡物質,(4)「二氧化碳囤積」|—具有麻醉作用。
其中「脫水」是意識指數低下,已經陷入朦朧狀態的現象,也是身體為了保護自己,不受不安與寂寞、恐懼侵襲的自然機制。簡單地說,就是人在將死之際,只要不採取任何醫療措施,就能陷入如夢似幻的安詳狀態裡,這就是「自然死」的架構。其實「自然死」本來就不殘酷,我們的祖先,也都是在這種情況下,風平浪靜地死去。
但是約從一九七○年代以來,只要發現有人快死了,就立即送往醫院,讓整個情況為之一變,因為醫院的使命就是盡可能地幫人們延命(維生)。只是醫院並無能力阻止或治療「死亡」,只好就無法醫治的「死亡」,進行為了「治療」而採取的定型化醫療措施。例如:病患若無法進食,就插鼻胃管,或進行胃造口術(在腹部開個洞,然後插管補充水分和營養的手術),設法幫病患補充營養;若病患脫水,就幫病患打點滴補充水分;若是貧血,就趕緊輸血;若是無法排尿,就使用利尿劑治療;若血壓下降,就使用升壓劑治療。
【慧開按:我一再強調「死亡」不是「疾病」,而是大自然的生命機制,尤其「自然死」更非「疾病」,而是一期生命最圓滿的結局。然而,現代醫療卻將「死亡」,甚至於連「自然死」,都一律當成「疾病」來處理並對治,可說是嚴重違反大自然,逆天而行,其實是非常荒謬的。】
中村醫師接著說道:以上這些治療手法,完全破壞了大自然為我們所做的安排,也就是能在朦朧的狀態下,在沒有不安與恐懼以及寂寞的幸福氛圍下,慢慢死去的過程,但是卻被我們無知地破壞了。而且不只是所有病患及民眾,就連醫護人員也欠缺這種認知。
中村醫師還做了一個相當深刻且生動的比喻,他說道:看到植物幾乎快枯死時,我們是否還會施予肥料?即使真的施予肥料,相信此時的植物也無法吸收了,對植物來說只是有害而無利。偏偏這種情形換成人後,就完全不同,會極力設法從別的管道將「肥料」送進體內,即使這些方法非常不合乎自然。不難想像,這些做法會帶給將死的人,多大的痛苦與負擔。
在第一章第八節〈沒被照護「刑求」過,就沒辦法死〉中,作者說道:將死之際的痛苦,並非只來自醫療的「虐待」結果,其中一部分還來自照護的「刑求」,而且通常愈是自負很會照顧老人家的照護機構,愈容易發生這種情形。原因似乎同樣來自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醫護人員的使命,在於竭盡所能執行自己能夠照護病患的事。
在該書第一章一開頭的「醫療鐵則」,明明寫著「一是不妨礙死去的自然過程」、「二是不帶給即將死去的人無謂的痛苦」,這種情形也適用於「照護」行為上。例如:當死亡迫近眼前時,人當然會失去食欲,但家人卻會在此時,努力想讓老人家吃高熱量食物。健康的人,在沒有食欲的時候,都不容易吃下油膩的食物,更何況是即將往生的老人家?將死之際的人,吞嚥能力已經很弱乃至喪失,但是「好意」的照護人員,仍然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努力地協助老人家吃下食物。對於將死之際的人來說,這只會讓他們受到二次痛苦,但是對於照護的人來說,似乎沒有這種認知。
不勉強老人家吃喝食物,而是協助老人家走向安詳的「自然死」一途,才是真正的體貼,也才是好的「送終」方式。或許大家該重新思考,即使是在照護的工作崗位上,有時不去做能做的事,對老人家反而是好事。
「守候」的真正意涵,就是不要做任何多餘的事,只要好好「看著」病患走就行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