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萱 為泰北學生築返鄉路 文/胡雪綾 |2024.08.24 語音朗讀 103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爸爸的破酥包》書封。圖/「樂。斯屬」提供「樂。斯屬」發起人李盈萱。圖/「樂。斯屬」提供新冠疫情期間,開啟線上歷史課程,由來台讀書的泰北學生講解泰北華人的由來。圖/「樂。斯屬」提供從大學時期就成團的「樂。斯屬」團隊。圖/「樂。斯屬」提供講師陳孝珍回到泰北為孩子講述繪本背後的父女傳承故事。 圖/「樂。斯屬」提供學生閱讀團隊出版的繪本《爸爸的破酥包》。圖/「樂。斯屬」提供 文/胡雪綾一群政大學生,學生時代參加校內社團前往泰北服務,大學畢業後團隊決定不解散,繼續為泰北孩子思索更好的未來。疫情期間,他們持續找資源、編教材、線上教學、出版繪本……邀請在台泰北學生述說當地歷史,為文化扎根,也為泰北孩子築一條「回家的路」……2016年,就讀政大政治系二年級的李盈萱,和一群夥伴參加學校國際志工社「泰北隊」,在老師指導下,從選擇服務項目,到自己寫企畫、籌募資源及費用、行前訓練,乃至於最後成行,進行各項服務,全部靠學生團隊獨立完成。各奔前程但團隊不散「暑假前往泰北出隊時,老師並沒有同行,我們一群菜鳥在語言、環境都陌生的情況下,摸索著前進泰北的偏鄉村落,在資源、人脈欠缺的情況下,見招拆招,克服萬難,最後終於順利完成任務……」回憶當年一群同學的熱血付出,李盈萱至今仍十分難忘。大學畢業後,同學們本該各奔前程,李盈萱卻號召大家不要散團,持續在工作之暇繼續擔任泰北義工,一群年輕人便決定在初入社會的同時,繼續為泰北的青少年進行生涯教育。李盈萱在深入了解後發現,泰北有許多村落,一個比一個偏僻,當地的孩子頂多上完國中,便在能力、資源、人脈、資訊……普遍不足的情況下,面臨殘酷的生涯考驗。泰北孩子的生涯宿命「不少泰北孩子沒有身分、沒有國籍,只能留在當地當導遊,或複製父母的職業。」至於幸運擁有身分的孩子,大多一心想離鄉發展,卻因為對外界所知有限,往往在他鄉撞得頭破血流。近年由於聯合國NGO組織,不斷投注人力物力財力,在泰北當地蓋農場取代罌粟花田,年輕一代已不再無可選擇的投入製毒產業鏈。「但數位時代來臨,泰北青年嚴重和世界脫節,對未來人生的規畫,並沒有太多的選擇權。」藉由教育能開闊視野李盈萱相信,唯有長期的教育扎根,和持續的培力行動,才能真正的翻轉社會不平等與教育資源困境。「我們希望將困境化為轉機,以數位工具與長期地方經驗,開闊當地人的視野,持續陪伴著泰北偏鄉青年。」 令李盈萱憂心的是,大多數泰北新生代,幾乎不知道為何會生於此、長於此。「對於泰北的故事,我也是大學時『惡補』後才得知的。」看到泰北孩子對於華人身分的認同度不高,更不了解當年泰北曾經歷的滄桑和傷痕,李盈萱內心總有一分感傷。「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才能知道未來應該往哪個方向走,為何人何地何事努力。」李盈萱招募到幾位來台讀大學、志同道合的泰北學生,願意返鄉告訴比他們晚出生的孩子,究竟泰北有哪些特殊的文化?當地華人又是如何來到當地的?泰北有一種特殊黏力2021年,李盈萱發起成立「樂。斯屬」文史扎根育成協會,將「社團」性質的組織,變成有組織、體系的社會團體,希望能穩住一群人、執行長期的計畫,從「歷史文化扎根」及「生涯育成教育」兩方面,齊頭並進拉泰北孩子一把。「這是在為泰北孩子『築一條回家的路』。」李盈萱說,在泰北,「離開」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然」。 長期不足的教育資源與工作機會,泰北孩子一旦長到了10多歲,離鄉便成了孩子的生涯常態。「但如果在離家前有足夠的教育,就能為孩子築起一條日後必然會返回故鄉、再造鄉里的路。」取名「樂。斯屬」其實蘊涵著「樂不思蜀」的諧音,希望孩子感受到「快樂的家就是歸屬之地」,日後當孩子真正有能力回饋地方時,願意返鄉讓地方得以翻轉。疫情不間斷線上學習雖然協會剛成立不久,全球新冠疫情就變得嚴重,團隊再也無法進到泰北,但李盈萱並不氣餒,反而架起網路,透過線上即時教學及隨時閱聽的影片教學,讓泰北孩子的學習不中斷。「泰北孩子只有最簡單的智慧型手機,但進行線上學習不成問題。」團隊從一開始的5人小組,加上後來集結的5位義工夥伴,有計畫展開工作,實現所認定的價值。「雖然不知為什麼,但泰北一直讓我們有『樂不思蜀』的感覺。」團隊成員也希望泰北孩子有同樣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這3年多來,「樂。斯屬」無畏疫情,一共設計了15門多樣化的線上培力課程,超過30支線上教學影片,提供至少300人/2000人次泰北學子持續學習、成長。疫情解封後,「樂。斯屬」更前往泰北舉辦實體「文史育樂營」,以營隊方式延伸數位課程學習內容,讓教育完美落地。真實故事的繪本教材今年初,「樂。斯屬」與在台灣的泰北僑生陳孝珍合作,以「在地文化」出發,為泰北孩子設計專屬繪本(教材)《爸爸的破酥包》,分別以中文、注音、泰文敘說陳孝珍和父親溫馨互動的故事,讓泰北孩子認識家鄉特色文化及食物風俗,同時認同自己的身分。此書幸運獲得「懷世代青年公益行動計畫」及陳重光文教基金會贊助,第一版印刷2000本,全部送至泰北華校學生手中,由於當地有8成孩子不曾擁有屬於自己的繪本,所以拿到人生第一本繪本都非常開心。最近「樂。斯屬」更在募資平台上進行眾籌,希望能募集1萬本印刷經費,除了泰北華校學生能夠人手一本仔細閱讀,更希望無論什麼背景的人,都可以透過這本書,思索自己是誰、自己的「家」又有哪些特色與文化。架平台 助孩子活出自己走入世界、走進偏鄉,李盈萱才發現:原來「平等」和「選擇」並不屬於每個人。也因此,她重回母校就讀民族學研究所,希望能更有力量為更多族群爭取各種發展的機會。曾經,李盈萱嘆息泰北孩子終生困在過低的薪資、過少的工作機會中,但如今,她知道「教育,是地方發展的第一哩路。」尤其在泰北地區逐漸擁有完善的軟硬體建設後,「資源使用」和 「多元教育」成為泰北發展的下一個重要關鍵。「我們的跨界分享平台,預計今年11月上線。」 李盈萱計畫透過「樂學堂」教育平台,提供泰北地區跨校學生線上學習機會,內容全部都是適合國小高年級、國中生觀看的泰北文化、歷史、基本知識、理財、數位能力、專業技能……讓更多泰北孩子拉近與世界的距離,和其他國家地區的孩子一樣,有更多機會為生涯築夢。李盈萱說,「希望有一天,這些孩子都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大人。」 繪本印製募資平台:https://letsecho-fundraising.org/2024 前一篇文章 莊凱詠 打造橫山鄉世外桃源 下一篇文章 邱大信 奉獻三分之一的人生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3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4氧2025.09.1205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6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7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8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09笑氣 讓人笑不出來2025.09.1210預防血糖失控有訣竅 多運動做好壓力管理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海底垃圾令人驚呼陳徵蔚 投身淨海不讓海洋哭泣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宸華 藉導覽把人領進佛門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陳玫君 一年3659小時的修鍊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欣惠 用安定的心改掉積習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李秀慧 善因緣讓逆境變順境 作者其他文章大自然清潔隊 維護地球健康彈塗魚、鯽魚、肺魚 皆可離水而活 巴西千湖沙漠 魚兒沙游覓新家 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