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萱 為泰北學生築返鄉路

文/胡雪綾 |2024.08.24
610觀看次
字級
《爸爸的破酥包》書封。圖/「樂。斯屬」提供
「樂。斯屬」發起人李盈萱。圖/「樂。斯屬」提供
新冠疫情期間,開啟線上歷史課程,由來台讀書的泰北學生講解泰北華人的由來。圖/「樂。斯屬」提供
從大學時期就成團的「樂。斯屬」團隊。圖/「樂。斯屬」提供
講師陳孝珍回到泰北為孩子講述繪本背後的父女傳承故事。 圖/「樂。斯屬」提供
學生閱讀團隊出版的繪本《爸爸的破酥包》。圖/「樂。斯屬」提供

文/胡雪綾

一群政大學生,學生時代參加校內社團前往泰北服務,大學畢業後團隊決定不解散,繼續為泰北孩子思索更好的未來。疫情期間,他們持續找資源、編教材、線上教學、出版繪本……邀請在台泰北學生述說當地歷史,為文化扎根,也為泰北孩子築一條「回家的路」……



2016年,就讀政大政治系二年級的李盈萱,和一群夥伴參加學校國際志工社「泰北隊」,在老師指導下,從選擇服務項目,到自己寫企畫、籌募資源及費用、行前訓練,乃至於最後成行,進行各項服務,全部靠學生團隊獨立完成。

各奔前程但團隊不散

「暑假前往泰北出隊時,老師並沒有同行,我們一群菜鳥在語言、環境都陌生的情況下,摸索著前進泰北的偏鄉村落,在資源、人脈欠缺的情況下,見招拆招,克服萬難,最後終於順利完成任務……」回憶當年一群同學的熱血付出,李盈萱至今仍十分難忘。

大學畢業後,同學們本該各奔前程,李盈萱卻號召大家不要散團,持續在工作之暇繼續擔任泰北義工,一群年輕人便決定在初入社會的同時,繼續為泰北的青少年進行生涯教育。

李盈萱在深入了解後發現,泰北有許多村落,一個比一個偏僻,當地的孩子頂多上完國中,便在能力、資源、人脈、資訊……普遍不足的情況下,面臨殘酷的生涯考驗。

泰北孩子的生涯宿命

「不少泰北孩子沒有身分、沒有國籍,只能留在當地當導遊,或複製父母的職業。」至於幸運擁有身分的孩子,大多一心想離鄉發展,卻因為對外界所知有限,往往在他鄉撞得頭破血流。

近年由於聯合國NGO組織,不斷投注人力物力財力,在泰北當地蓋農場取代罌粟花田,年輕一代已不再無可選擇的投入製毒產業鏈。「但數位時代來臨,泰北青年嚴重和世界脫節,對未來人生的規畫,並沒有太多的選擇權。」

藉由教育能開闊視野

李盈萱相信,唯有長期的教育扎根,和持續的培力行動,才能真正的翻轉社會不平等與教育資源困境。「我們希望將困境化為轉機,以數位工具與長期地方經驗,開闊當地人的視野,持續陪伴著泰北偏鄉青年。」

令李盈萱憂心的是,大多數泰北新生代,幾乎不知道為何會生於此、長於此。「對於泰北的故事,我也是大學時『惡補』後才得知的。」看到泰北孩子對於華人身分的認同度不高,更不了解當年泰北曾經歷的滄桑和傷痕,李盈萱內心總有一分感傷。

「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才能知道未來應該往哪個方向走,為何人何地何事努力。」李盈萱招募到幾位來台讀大學、志同道合的泰北學生,願意返鄉告訴比他們晚出生的孩子,究竟泰北有哪些特殊的文化?當地華人又是如何來到當地的?

泰北有一種特殊黏力

2021年,李盈萱發起成立「樂。斯屬」文史扎根育成協會,將「社團」性質的組織,變成有組織、體系的社會團體,希望能穩住一群人、執行長期的計畫,從「歷史文化扎根」及「生涯育成教育」兩方面,齊頭並進拉泰北孩子一把。

「這是在為泰北孩子『築一條回家的路』。」李盈萱說,在泰北,「離開」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然」。 長期不足的教育資源與工作機會,泰北孩子一旦長到了10多歲,離鄉便成了孩子的生涯常態。「但如果在離家前有足夠的教育,就能為孩子築起一條日後必然會返回故鄉、再造鄉里的路。」

取名「樂。斯屬」其實蘊涵著「樂不思蜀」的諧音,希望孩子感受到「快樂的家就是歸屬之地」,日後當孩子真正有能力回饋地方時,願意返鄉讓地方得以翻轉。

疫情不間斷線上學習

雖然協會剛成立不久,全球新冠疫情就變得嚴重,團隊再也無法進到泰北,但李盈萱並不氣餒,反而架起網路,透過線上即時教學及隨時閱聽的影片教學,讓泰北孩子的學習不中斷。「泰北孩子只有最簡單的智慧型手機,但進行線上學習不成問題。」

團隊從一開始的5人小組,加上後來集結的5位義工夥伴,有計畫展開工作,實現所認定的價值。「雖然不知為什麼,但泰北一直讓我們有『樂不思蜀』的感覺。」團隊成員也希望泰北孩子有同樣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這3年多來,「樂。斯屬」無畏疫情,一共設計了15門多樣化的線上培力課程,超過30支線上教學影片,提供至少300人/2000人次泰北學子持續學習、成長。疫情解封後,「樂。斯屬」更前往泰北舉辦實體「文史育樂營」,以營隊方式延伸數位課程學習內容,讓教育完美落地。

真實故事的繪本教材

今年初,「樂。斯屬」與在台灣的泰北僑生陳孝珍合作,以「在地文化」出發,為泰北孩子設計專屬繪本(教材)《爸爸的破酥包》,分別以中文、注音、泰文敘說陳孝珍和父親溫馨互動的故事,讓泰北孩子認識家鄉特色文化及食物風俗,同時認同自己的身分。

此書幸運獲得「懷世代青年公益行動計畫」及陳重光文教基金會贊助,第一版印刷2000本,全部送至泰北華校學生手中,由於當地有8成孩子不曾擁有屬於自己的繪本,所以拿到人生第一本繪本都非常開心。

最近「樂。斯屬」更在募資平台上進行眾籌,希望能募集1萬本印刷經費,除了泰北華校學生能夠人手一本仔細閱讀,更希望無論什麼背景的人,都可以透過這本書,思索自己是誰、自己的「家」又有哪些特色與文化。



架平台 助孩子活出自己

走入世界、走進偏鄉,李盈萱才發現:原來「平等」和「選擇」並不屬於每個人。也因此,她重回母校就讀民族學研究所,希望能更有力量為更多族群爭取各種發展的機會。

曾經,李盈萱嘆息泰北孩子終生困在過低的薪資、過少的工作機會中,但如今,她知道「教育,是地方發展的第一哩路。」尤其在泰北地區逐漸擁有完善的軟硬體建設後,「資源使用」和 「多元教育」成為泰北發展的下一個重要關鍵。

「我們的跨界分享平台,預計今年11月上線。」 李盈萱計畫透過「樂學堂」教育平台,提供泰北地區跨校學生線上學習機會,內容全部都是適合國小高年級、國中生觀看的泰北文化、歷史、基本知識、理財、數位能力、專業技能……讓更多泰北孩子拉近與世界的距離,和其他國家地區的孩子一樣,有更多機會為生涯築夢。

李盈萱說,「希望有一天,這些孩子都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大人。」



繪本印製募資平台:

https://letsecho

-fundraising.org/202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