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根據考古研究,在距今約48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台灣,對於牙齒有一套獨特的審美觀,拔掉健康的門牙和犬齒,似乎是身分地位的表徵。
科學新聞網站Phys.org報導,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暨自然歷史系學者張越(Yue Zhang)與同僚在《亞洲考古研究》期刊發表研究,讓人一窺台灣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拔牙習俗的演變。
早年人們為了表現美感、彰顯團體身分、宣告成年等,改變牙齒的形狀或顏色,遠古台灣有「禮儀拔牙」(ritual tooth ablation),也就是拔掉健康上排前牙的習俗。
「禮儀拔牙」最早是在距今48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當時台灣從狩獵採集轉型到更定居社會,當時常見有兩種方式,一是拔掉上排兩顆側門牙及兩顆犬齒;二是拔掉上排兩顆側門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