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國寶、插屏… 重現蘭亭集會

江俊亮 |2024.08.21
830觀看次
字級
〈定武蘭亭真本〉(局部),為故宮院藏碑帖中唯一獲指定為國寶的文物。 圖/取自故宮南院官網
清乾隆黃振效〈雕象牙蘭亭脩禊小插屏〉,呈現出王羲之與親友在蘭亭脩禊「曲水流觴」的場景。圖/取自故宮南院官網
龜游荷葉自宋代起,成為玉器表現題材,圖為〈龜游荷葉洗〉。 圖/取自故宮南院官網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故宮南院「人氣國寶展」即日至十一月三日以「蘭亭的遊與思」為題,展出書法國寶〈定武蘭亭真本〉、〈象牙蘭亭脩禊小插屏〉等十一件與蘭亭主題相關的器物,重達九十五公斤故宮最大鼎「嬰祖丁鼎」也回歸。故宮南院指出,〈定武蘭亭真本〉是唐代歐陽詢手摹刻石之作,也是現今傳世最完整的拓本,為故宮院藏碑帖中唯一獲指定為國寶的文物。

故宮南院指出,〈蘭亭集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名作,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三五三年三月初,王羲之與親友,共四十二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集會,得詩三十七首,後輯為〈蘭亭詩〉,由王羲之為詩集寫序。

戰火紛亂 藏於古井300年

策展人故宮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陳建志指出,〈蘭亭集序〉原蹟亡佚,但因唐太宗鍾愛王羲之書法,曾命人摹搨,隨之幻化出各式各樣的分身,世稱「唐人摹本」。石刻拓本中又以點畫結構近似歐陽詢的〈定武蘭亭〉為最佳,因其刻石在定武(今河北真定縣)發現而得名。

歐陽詢受命手摹〈蘭亭集序〉並刻石後,原本置於唐學士院,經歷安史之亂後,名將郭子儀覓得歐陽詢臨本刻石,五代梁時被移置汴都;耶律德光滅後晉後,帶走歐陽詢的蘭亭臨本刻石,但因耶律德光在欒城罹患寒熱病而暴斃,臨本刻石也佚失。

北宋慶曆年間,刻石在欒城民間尋獲,定武(今河北省定州市)官員以重金買下,這就是後世所稱的〈定武蘭亭〉;後來〈定武蘭亭〉輾轉流入汴梁皇宮,金兵入汴梁後,皇宮的珍寶被掠劫一空,唯獨刻石無恙。

北宋名臣宗澤還將刻石送到揚州給宋高宗,一一二九年金兵進逼揚州,宋高宗命內臣將蘭亭刻石真本投入揚州石塔寺井中;直到三百年後的一四二九年,石塔寺僧人在淘井時,發現了這塊石碑,〈定武蘭亭〉刻石才再次重見天日。

陳建志說,〈定武蘭亭〉是中國書法史上理解王羲之、歐陽詢書法,以及刻帖的製作與演變至關緊要的範本之一,故宮院藏〈定武蘭亭真本〉為傳世最完整的宋拓善本,二○一七年文化部核定為國寶;歷代文人書家如趙孟頫等於前、後隔水及拖尾處,留下的每一段題跋款識,娓娓道出每人心中不一樣的蘭亭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精選器物 展現文人雅趣

故宮南院指出,〈蘭亭集序〉超凡脫俗的書法與文學之美,影響後世深遠,這次除了展出國寶〈定武蘭亭真本〉,並搭配展出相關器物,希望民眾在關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書法藝術表現時,也能觀覽趙孟頫等宋元名家的題跋記述,思考這件千古名作的魅力和特色。

策展人故宮器物處助理研究員鐘雅薰精選器物展件來搭配〈蘭亭集序〉的文詞及意境,如黃振效〈雕象牙蘭亭脩禊小插屏〉,是「蘭亭春遊」,它在一七三九年由造辦處牙匠黃振效打造,呈現王羲之與親友「曲水流觴」的場景;〈玉耳杯〉是「一觴一詠」,〈玉筆山〉及〈龜游荷葉洗〉、〈龜鈕玉印〉等是文人的書齋臥遊,「春水及秋山玉飾」則展現北方民族春遊及秋遊的情景;宋、明兩代作品再加工的〈仲駒父獸面紋甗〉則展現兩代對上古青銅甗的揣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