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十屆台北電影節今天畫下句點,所有熱愛電影的朋友終於可以鬆口氣,告訴自己:雖然沒辦法完全消化這數百部的電影大菜,但這17天日以繼夜、廢寢忘餐,確已盡力!面對暑假即將鋪天蓋地而來的數個免費影展—第30屆金穗獎(7/18~7/31)、2008同濟大愛童心影展(7/1~7/20)、fun心影展(7/29~8/7)、2008愛與關懷影展(8/1~8/8)、2008第六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10/31~11/09)…我們準備好了嗎?
整理這17天觀影心得的鍛鍊,藉此擇要分享,應可提供同好前仆後繼、繼續奮鬥的參考。
雙主題城市上周主攻耶路撒冷(Jerusalem),介紹了以色列8部電影作品;現在我們來到愛爾蘭的都柏林(Dublin),空氣中瀰漫著古老的凱爾特族的氣味。無論是1992年的驚世駭俗之作《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英國大導肯洛區《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丹尼爾戴路易斯成名作《我的左腳》(My Left Foot) 、還原1972年1月30日的《血色星期天》(Bloody Sunday)、優美童聲《放牛班的春天》(Song for a Raggy Boy)、粗暴孤獨的《屠夫男孩》(The Butcher Boy),還是心中只有水星和閃電俠的《水星男孩》(Boy from Mercury)…聽到的盡是凱爾特口音的英語,看見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小、臉上似乎都烙印著歷盡艱辛的不安─這就是愛爾蘭人?且光由片名似乎可以感覺到重「男」輕女?
愛爾蘭經過8百年漫長的掙扎從英國人手中宣告獨立,他們終於擺脫了盎格魯撒克遜,卻留下了兩條切不斷的尾巴─英語、以及北愛爾蘭;英國人擅長政治、經濟,愛爾蘭人則是藝術天分高—文學:西方文壇不可或缺王爾德、葉慈、蕭伯納、喬伊斯這些愛爾蘭人;音樂,則可看看今年奧斯卡最佳歌曲電影《曾經。愛是唯一》(Once),它獲得2007日舞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2008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
Once好看,是因為音樂好聽。導演約翰卡尼John Carney1972年生於都柏林,曾於The Frames樂團擔任貝斯手,對他來說,演唱是生活中最自然的成分,歌曲意涵比起對白或是劇情更能引起靈魂上的共鳴。他找來愛爾蘭搖滾樂團The Frames的主唱兼吉他手葛倫韓薩(Glen Hansard)飾演街頭音樂家Guy,他13歲在學校老師的建議下輟學,開始在街頭演唱的真實經歷,讓他在電影中不用「演」,只要自然精準地呈現自己;瑪琪達艾葛洛瓦(Marketa Irglova)飾演捷克移民單親媽媽Girl,她是年僅19歲的捷克音樂才女,12歲在捷克音樂節中認識了葛倫韓薩之後,便持續合作創作表演,2004年共同發行專輯「The Swell Season」,一如電影中他們在街頭聽歌相識進而合作的劇情。
兩位非職業演員其實是音樂人,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表演節目就顯得很特別,沒有華服或其他裝飾,素樸的彈著琴唱著歌,一把吉他、一架鋼琴、真情的歌聲和自己的創作,就這樣,征服全場獲得首獎。相差18歲,一看即知是兩個世代的人,而因著這部電影,韓薩說出:「現在她在我的生命裡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她也許就是那個我想娶回家的女孩…」
全片唱的比說的多,曲好、詞佳,翻譯的功力更不在話下,一曲又一曲、讓主角深情忘我唱歌的同時,觀眾被一個個音符敲擊、一字字嵌入心中,留下感動。
關於都柏林街頭的藝術氣息,無論熱鬧的白天或是寂靜的深夜,我們都能在片中深深體驗。電影開場男主角Guy捉住認識的搶錢小混混段落,讓你知道人民生活雖窮苦髒亂,卻自有文化與人情味;女主角Girl拖著一台壞了的吸塵器逛大街,像是貴婦牽著貴賓狗一樣理所當然;窮到沒琴可彈、卻有樂器行的好心店員願意每天借琴一小時、供這位外來移民練琴;貧民公寓時間一到、大家都擠在Girl家的沙發上、看全棟唯一的一台電視…最感動我的部分是電影結尾,Guy即將搭機遠行,卻背著行囊趕到樂器行做了一件事;鏡頭拉到Girl家中,孩子的爸抱著小孩從捷克趕來團聚、媽媽忙著家事、Girl彈鋼琴…原來Guy將父親給他的積蓄買了架琴留給Girl,相知相惜的人因現實環境無法相守,琴卻可以、音樂可以、曾經交會的光芒與創作可以,那美好的情意與深刻的記憶便永恆留下了!Girl邊彈著鋼琴、邊望向磚牆窗外的天空,Guy正高飛,我們比這幸運的女孩還感動呢!
在2008台北電影節閉幕之後,《曾經。愛是唯一》、《當櫻花盛開》、《海角七號》…這些不容錯過的佳片都將正式院線上映,炎炎夏日,不妨躲進涼涼的戲院,好好品嚐、細細享用;至於還來不及寫出來的,配合映期,讓我們再繼續…
《曾經。愛是唯一》官方網站:
http://www.foxsearchlight.com/
once/
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