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立大學偏愛海歸博士,台灣訓練出來的博士出路雪上加霜。台灣大學教授分析,本土博士申請不到教職有三大「痛點」。中央研究院院士葉均蔚坦言,要改變教評委員對洋博士的偏好不太可能,他傳授土博「快速升級」三大法門。
教育部統計,近年我國留學生人數約五萬多人,在美國攻讀碩博士有九千多人,國內博士生人數近年約三萬人。根據統計,台灣大學的專任教授中,國外博士學歷和國內博士學歷的占比約為七比三。
累積好論文 加分關鍵
土博出身的台大化學系教授陳浩銘認為,土博申請不到教職除了根深柢固的偏見,還有三大痛點,一、研究方向,土博的研究計畫都和前老闆相似度非常高,最好是開創台灣還沒有的方向或領域;二、國際連結,投教職前一定要出去個一兩年;三、土博普遍較缺乏企圖心和抱負。
葉均蔚是學碩博「三清」的清華人,他認為,雖然本土博士的能力及發展,不輸給洋博士,但確實好的大學仍偏愛洋博士,本土博士在求職上處劣勢。
他傳授土博「快速升級」三大法門,首先,本土博士須出國當「博士後研究」,並累積一些好的研究論文,才能很加分;其次,本土博士若有頂尖期刊的論文發表,而且是「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即使不出國,還是很有機會被錄取;最後,剛好沒有較強的洋博士來競爭某一專長的需求,土博士還是很有機會的。
葉均蔚說,改變教評委員對洋博士的偏好,那是不太可能的。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強化自己的能力及研究業績,讓大多數教評委員能欣賞及肯定,願意投下贊成票。
獎學金偏低 難留人才
「都讀到博士了,怎沒去教書?」這是私大哲學博士「城市遊俠」(化名),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兼做旅館房務和清潔兩份工作的他,月入約三萬;正在香港念博士班的吳宜蒨感嘆,在台灣讀博士薪水低,但香港開出很大方的條件,每月發放的獎學金折合台幣約十萬元;東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蕭皓文正著手準備找台灣教職,他說,當初之所以赴日讀博,就是明白台灣高教,沒有海外學歷或背景比較吃虧。
吳宜蒨感嘆,台灣不是沒人才,而是快流光了。根據她的觀察,許多頂尖的大專院校對於聘用本土博士,相較於「海歸博士」,撇除若申請者在該領域的學術貢獻極為優秀,大多數系所還是會以「海歸博士」為優先。
「獎學金是很關鍵的誘因。」吳宜蒨表示,在台灣讀博士的話,薪水很低,就算申請到國科會等獎學金,每個月只有四萬到五萬元,扣除房租等費用,其實不多。
今年二十九歲的蕭皓文,剛拿到東京大學博士學位,他選擇先留在東大醫學研究科做博士,再開始著手準備找台灣教職。談到日本博班的薪水?蕭皓文分享,每個人不一定,看拿什麼獎學金,不過在日本博士生收入應該算滿好的,大約新台幣五萬元,博後約新台幣七萬,每年還有約新台幣十七萬的研究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