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
「媽媽,哥哥不讓我拿抽屜裡的東西!」五歲的弟弟跑來哭訴。七歲的長子經常喜歡「惡搞」弟弟,諸如:故意擋住他的去路、不讓他拿東西、把東西藏起來……他認為自己很幽默,但其實是「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我之前實行的方法只是「警告」和「罰站」,但他一點也不怕罰。我想,還是要說服他才行,於是,我從專家建議的「同理心」著手,詢問他:「如果別人對你這樣做,你應該也會生氣吧?」試圖以此讓他接受,但效果有限,因為他的目的原本就是「讓弟弟生氣」,來讓自己開心。
有日讀到「雙贏」的概念,我靈機一動,又對他展開遊說:「兩個人的關係有四種情況,你贏他輸、你輸他贏、一起贏、一起輸。你覺得你『惡搞』他,他生氣,是你贏了。但你有沒有想過,你違反家規,有可能因此被處罰,這樣你贏了嗎?」
我說:「結果就是弟弟生氣、你被處罰,媽媽為了解決事情,沒時間吃飯,爸爸聽了心情也不好,請問最後誰贏了?」遊說一番之後,我和他說不必給我答案,自己好好想一想即可。這次,他不像之前被訓話時暴跳如雷,而是一個人靜靜地想了很久。
最後我給他一個正面的建議:「如果你希望大家都贏,可以互相照顧和幫忙,這樣弟弟開心、會謝謝你,你也愉快,爸媽也輕省、快樂。」或許是平常的教訓太多,孩子有時已經聽得耳朵長繭,便左耳進、右耳出,不太受管教。這回我便換個方式,只提問、分析利害。孩子思想日漸成熟,藉由我們提供的思考方式,已經可以自行判斷和選擇。
近日,長子「惡搞」弟弟的行為已減少許多。雖然很難要求一個七歲小孩懂得如何「愛家人」、「呵護幼弱」,但若能學習人際關係更深一步的思考,亦是美事。待將來情感更成熟,自然能再懂得更多有關親情、愛護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