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怎樣快速學好、教好道德與溝通

文/林明傑(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 |2024.08.13
590觀看次
字級

文/林明傑(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

2022年北台灣破獲26個求職者被綁手腳於屋內餵藥並強迫提款或辦詐騙帳戶,且已身亡3人,人心之敗壞,令國人該警醒國內的道德已近崩盤;中小學的道德教育在哪呢?教改十多年來,國小刪除了「生活與倫理」的倫理,國中的「公民與道德」刪去了道德,導致無倫、缺德弊病叢生。這該怪孩子與家庭嗎?

筆者專長家暴、性侵或成癮者的輔導治療30年,漸能找到個人與社會的病因而給予治療輔導,衛生福利部去年一篇研究,證實嘉義縣是全國2年與4年都零再犯的本島縣市,這是團隊齊力的成果。

筆者對偏差者設計出兩個課程,第一課有兩個問題:「是否喜歡被尊重?」每人都說喜歡。接著問:「尊重自己與尊重別人,哪個重要還是一樣重要?」

最後討論出不能只尊重自己,也不能只尊重別人,要能一樣重要,才能學到尊重自己也平等尊重別人,因為全天下沒人喜歡不被尊重。

第二課「尊重自己的『需要』與尊重別人的『需要』,哪個重要還是一樣重要?」最後討論出不能只尊重自己的需要,也不能只尊重別人的需要,要能一樣尊重才能學到平等尊重自己與別人的需要。

以上是美國猶太人盧森堡博士在幼年飽受霸凌後提出的善意溝通,或稱非暴力溝通。他指出「所有衝突都來自沒互顧需要。只要互顧需要就不會有衝突」。因此只要能自問與輔導以下4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不會再有任何衝突。

1、跟誰有什麼不舒服?

2、自己的感受與沒被顧到的需要是什麼?

3、對方的感受與沒被顧到的需要是什麼?

4、怎樣圓融雙方的不舒服?

人類都共同有6個需要,即「生理、安全感、歸屬感、尊重、自由、樂趣」,只要掃描一遍就可知道,彼此沒顧到哪個需要,而認出後只要能互相修補,就能沒衝突。

墨子兼愛比孔子仁愛更接近佛陀慈悲、耶穌博愛。3種人我關係中,個別是自私、是只愛自己,小愛是先愛親人,大愛是平等愛人。它們各會導致戰亂、誘發戰亂與停止戰亂。

為何如此?墨子當時發現儒家停留在仁愛,也是亂源之一。因為若每人都為親人,天下食物不足時必定爭搶食物以圖給親人,這樣更可能是混亂與戰爭的根源;4000年歷史證實如此。

佛陀的慈悲,強調眾生平等而期待佛弟子須平等對眾生予樂離苦,基督教的博愛,強調基督徒需對廣大民眾給愛。墨子提出「亂何自起?起不相愛」,提倡平等兼愛互利才能善導眾生,故可看出他的兼愛與佛陀慈悲以及耶穌博愛,同樣都是超脫親疏之別與平等愛人。

目前教育界與宗教界仍只識孔子、忽視墨子;倡導儒家是漢武帝宰相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能在帝制時期維持穩定秩序,然而我國已經民主選舉百年而教育界卻少人倡議大愛。如今在道德低迷、霸凌充斥、國際戰亂之下,人類恐將自噬而難回。

筆者提出「道德三樓理論」,指人類治理及經濟活動與道德可比擬三層樓:一樓是洪荒漁獵期的自利自私,導致人類互相傷害;二樓是帝制期的小愛,偏愛親友導致許多國家遭政客的操弄而黨同伐異、常爆戰爭;目前工商民主社會,該提升道德到三樓的大愛及人類互助,但物欲橫流,民主不穩可看出淹死人類的道德淹水線是在二樓天花板。

現況的校園及職場霸凌與性別暴力問題嚴重,在維持避免偏私宗教的政策前提下,建議由政府主動發文給各宗教團體,共同協助推廣學校與社區的平等尊重、性別平等知能,對於涉及宗教宣傳則給予適切的指引,讓國人對於宗教的宣導從對立到互相讚歎欣賞,齊力倡導互愛、兼愛、慈悲、博愛而達大同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