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斷食善終」的盲點與迷思(續)
在上周的文中,我已經談完了「斷食善終」的來龍去脈,接著談「斷食善終」的盲點與迷思。首先,「斷食善終」一詞中間的「善終」二字,已經嚴重地誤導了社會大眾,會在認知上產生一種美麗的錯覺,誤以為通過「斷食」就能夠「善終」,而想要「善終」最好就是要「斷食」,因此,大眾會直覺地將「斷食」與「善終」連結在一起,甚至於將二者畫上等號,這是極大的盲點,而且是很嚴重與迷思。
「斷食善終」最大的盲點與迷思,就是將「善終」的過程與目標,過度簡單地化約為:僅用「斷食」的手段,即能達成「善終」的目標。其實,就醫療臨床上而言,「斷食」絕對不等於「善終」,因為「善終」與否,涉及個人「身、心、靈」的整體狀況,而「進食」或是「斷食」根本就不是「善終」的關鍵要素;倘若只是單獨聚焦或糾結於要「進食」還是要「斷食」,則是嚴重地扭曲了「善終」的真正原意,也完全模糊了「善終」的本然面貌。
再進一步說,如果有家人執迷甚或堅持必須要「斷食」才能「善終」,就很有可能導致有一些病人在家人的「孝心」或「善意」之驅使下「被斷食」,在病人無法向家人或照顧者說「不」的情況下,勉強配合或者不得已被進行「斷食」,結果很可能造成病人身心靈的巨大痛苦而覺察不到。
古人講善終,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洪範〉篇所述的人生「五福」,五福之終極就是「考終命」,也就是「善終」。在古人的心目中,理想的善終是「福壽全歸」與「壽終正寢」,那是順應大自然的生命歷程,而非人為強行干預的結果。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有情的生命本來就是永續的,因此我們對於生命的經營也要永續。我從二○○九年起,就不斷地公開主張及呼籲「生命永續經營」的理論觀點與具體實踐。從「生命永續經營」的觀點來看,能夠「善終」並非一期生命的最理想結局,還要能夠進一步「發願往生」或者「乘願再來」才算圓滿;因為一個人即使能夠「善終」,也不必然保證能夠「如願往生」或「乘願再來」,而能夠「如願往生」或者「乘願再來」則必然涵蓋「善終」。
其中的道理就在於,「善終」充其量只是聚焦及追求現世這一期生命的美好結束,並未思考、遑論規畫及準備下一期未來生命的開展;而佛教所主張的「如願往生」或「乘願再來」,則是不但要實現這一期生命的圓滿謝幕,還要更進一步向前開展下一期未來的生命,不論是如願往生佛國淨土、進修佛道,或者是乘願再來娑婆世界、度化眾生。
我在本文中公開表達不贊同「斷食善終」,並非就其「斷食」的動機與行為層面來思考,而是從其動機與行為背後的「生死觀」層面,以及其後續的不良影響,來分析、論辯與評判其利弊得失。
從有情生命流轉的大自然觀點來看,一期生命的自然謝幕──亦即「自然死」的「善終」,根本就不需要「斷食」,因為在「自然死」的臨終過程當中,我們的身體會進入一種「自然關機」的狀態;首先,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會最先關閉,因此,臨終的病人會自動地不吃不喝,甚至於他們會主動表達不想再進食及飲水。
有了這一層了解就可以知道,順應生命自然機制的善終並不需要刻意斷食,而經由「斷食」而導致肉體生命的結束,並非有情生命本然意義的「善終」。
我在拙作《生命的永續經營》(下冊)中有一篇文章〈一期生命自然謝幕的歷程〉,很詳細地解說了一期生命「自然謝幕」的歷程,包括臨終者身體的變化會經歷哪些過程,會有什麼樣的生理與心理的現象、症狀與反應,諸如:血壓、心跳、呼吸、飲食等生理狀態,乃至與人互動等心理狀態;面對這些身心變化的狀態,家人或照顧者應該如何因應及處理,在這篇文章裡面都有具體的解說,請各位讀者自行閱讀參考。
台大醫院家醫部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醫師呼籲:「善終的本質,是最後一段路的樂活,而非單純結束生命。」我完全贊同他的觀點,將近三十年來我一再強調,善終並非單純地結束生命,而是更要保留足夠的精神與體力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連線(Online),欣求往生佛國淨土或者乘願再來娑婆世界。
因此,「求往生」絕非「求死」,而是要集中心念與保留體力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因此,我們「求往生」完全無礙於在這一期生命的最後階段好好地活著,直到蒙佛接引、如願往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