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民俗台灣(20-20)下 原住民族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4.07.19
543觀看次
字級
阿里山的鄒族女子 1931年,台南州阿里山區穿著傳統服飾、背著柴薪的鄒族女子。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花蓮原住民少年挑夫 1931年,花蓮原住民少年挑夫。原本挑夫多由漢人擔任,後來日本人開始大量移居至原住民聚居地,往來交通的需求量大增,因此不少原住民也開始從事挑夫的工作,以此謀生。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卑南族少年的猴祭儀式 1930年,卑南族的猴祭儀式,成員以十三至十八歲的男孩為主。猴祭是卑南族少年成年前的陶冶訓練,藉著刺猴活動與儀式,培養少年的膽識和英勇的殺敵氣概,並實踐團結合作的精神。 從前在正式刺猴之前,少年們須先親自豢養猴子一個多月,等建立感情基礎後再加以射殺,目的是要讓少年習慣割捨心愛之物,建立起在必要時拋棄家人、為部落奮戰的決心。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的儀式已改用草猴代替真猴。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阿美族部落的祈禱師 1931年,阿美族部落的祈禱師帶著祈禱儀式所使用的工具,用以驅魔消災,為部落帶來平安和豐收。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泰雅族婦女織布 1930年,台中州泰雅族婦女的傳統織布工作。泰雅族以編織技術高超著名,織布以苧麻為主要材料。婦女在自家田地種植苧麻,採收後去除葉片、折斷莖條、剝下外皮,需經過一段複雜的工序,才能織成美麗的花紋布料。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泰雅族婦女織布

1930年,台中州泰雅族婦女的傳統織布工作。泰雅族以編織技術高超著名,織布以苧麻為主要材料。婦女在自家田地種植苧麻,採收後去除葉片、折斷莖條、剝下外皮,需經過一段複雜的工序,才能織成美麗的花紋布料。



卑南族少年的猴祭儀式

1930年,卑南族的猴祭儀式,成員以十三至十八歲的男孩為主。猴祭是卑南族少年成年前的陶冶訓練,藉著刺猴活動與儀式,培養少年的膽識和英勇的殺敵氣概,並實踐團結合作的精神。

從前在正式刺猴之前,少年們須先親自豢養猴子一個多月,等建立感情基礎後再加以射殺,目的是要讓少年習慣割捨心愛之物,建立起在必要時拋棄家人、為部落奮戰的決心。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的儀式已改用草猴代替真猴。



花蓮原住民少年挑夫

1931年,花蓮原住民少年挑夫。原本挑夫多由漢人擔任,後來日本人開始大量移居至原住民聚居地,往來交通的需求量大增,因此不少原住民也開始從事挑夫的工作,以此謀生。



阿里山的鄒族女子

1931年,台南州阿里山區穿著傳統服飾、背著柴薪的鄒族女子。



阿美族部落的祈禱師

1931年,阿美族部落的祈禱師帶著祈禱儀式所使用的工具,用以驅魔消災,為部落帶來平安和豐收。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