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喝綠豆薏仁湯 清熱養生健脾祛溼

陳玲芳 |2024.07.19
1046觀看次
字級
綠豆湯具有清熱解暑的作用,適合夏季時節食用,預防中暑。 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介於小暑和立秋之間,今年七月二十二日正式步入大暑。中醫師指出,大暑容易引發內外溼邪,此時喝些消暑酸梅湯,或煮一鍋綠豆薏仁湯放涼食用,都是清熱養生的好選擇。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表示,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亦是全年暑氣最盛的日子,平均氣溫超過攝氏三十度,此時地面的熱氣不斷上蒸,酷熱天氣對人體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大暑可分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從一開始的「輕羅小扇撲流螢」,然後,天氣逐漸悶熱,空氣溼度增加,大地也跟著溼潤起來。《二十四節氣解》提到:「大暑,乃炎熱之極也。」

面對炎熱的「大暑」節氣,身體可能出現哪些疾患?又該如何預防保健?

吳宛容中醫師說,為了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會透過「出汗」來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但夏季同時也是暑溼之氣最易侵犯人體的季節。

吃辣後喝冰飲 易損脾胃

她提醒,若是人體本身汗孔調節功能不佳,或貪涼喜冰飲,除了容易產生中暑症狀外,也常合併出現因「暑溼」引發之全身和腸胃症狀。

盛夏溼邪最易侵犯脾胃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若因過食辛辣食物後又飲用冰飲或生冷瓜果,很容易讓脾胃受損,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會造成水溼停滯,讓原本已經虛弱的脾胃功能更加低落,出現胸悶、食欲不佳、四肢沉重倦怠、精神萎靡、嗜睡頭暈等溼邪引發的症狀。

吳宛容中醫師分享《黃帝內經》有云:「壯火食氣」,亦即過度炎熱的天氣,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加上熱逼汗出,大暑之時,人體的津液也都容易消耗。暑熱耗氣傷津,輕則令人精神不振,重則導致中暑。中暑體溫過熱不降,可能會危及生命。尤其小孩、長者、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及肥胖人士,都較容易受暑熱影響,起居生活需注意避暑養生,應避免在炎熱天氣下進行劇烈運動,減少曝晒,隨時補充足夠水分,以防脫水。

夏季因高熱,也使人體容易出汗,但若本身體質偏虛弱或汗孔開闔失調,易導致氣隨汗泄,出現「氣津兩虧」症狀,常見不適為大汗出後覺乏力倦怠,口乾渴、頭暈,手足心熱、身燥熱,便祕、小便色偏黃等症狀。

煮酸梅湯 生津止渴開胃

大暑養生,吳宛容推薦兩款茶飲食療:

一、「清熱綠豆湯」:材料─綠豆四十克、蘆根十克、陳皮五克、薏苡仁十克。作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加入一千毫升水中煮沸後,放涼即可食用。功效─綠豆清涼解暑又解毒,蘆根清熱生津、除煩止嘔,薏苡仁健脾祛溼,陳皮理中焦之氣,適合夏季預防中暑食用。

二、「消暑酸梅湯」:材料─烏梅十顆、山楂十五克、甘草十克、冰糖三克。作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加入適量水浸泡十五分鐘,煮沸後改用文火煮一小時,最後再加入冰糖,放涼即可飲用。功效─烏梅生津止渴,山楂消食化積又開胃,適合夏日消化不良、食欲低下時飲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