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歸來

欒承舟 |2008.07.04
938觀看次
字級

浸透花香的清風和晴暖春天的波濤肯定記得,位於膠東半島、黃海之濱的山東省即墨市東部沿海的黃山之上,曾有一棵粗如磨盤、擎接雲朵的老銀杏樹,樹齡數千年,合抱一丈八尺有餘。此樹枝幹挺拔,神態蒼古,枝葉翩翩翻湧著千古風雲;枝頭碩大如冠蓋,三畝大小的樹陰密密匝匝,鳥聲清亮如濤。粗壯、長碩的分枝上,叢生著榆、槐、楊、藤蘿、山荊等大小不等的三十餘種林木,更增一番雄偉、肅穆、吉祥氣度。民間傳說,銀杏的枝杈上,可以並排躺臥開十幾個人;密密的枝葉間。在半島地區,當是記憶最為久遠的歷史見證。

這棵老樹,可以說是吸收了數千年的日精月華,天地雨露,才成就了這般雄視天下、雅而不俗的長者風貌。沒有人知道它曾經看過了多少歷史風雲,經歷了幾多朝代更替,它默默地佇立在東萊一隅,傾聽著大海濤聲和歲月的律動,以淵默、智慧、身體力行送給人類溫暖、祝福和啟迪;在雷雨、大風、閃電一次又一次的侵襲中,在改朝換代的風雲雷電中,它一概把自身的浮躁、膽怯、傷痛,通過生命四通八達的根系,全部化做營養,成就了一派古老的風←。

據《即墨縣志》記載,唐朝初年,黃山山頂曾矗立著一座當地人民為紀念隋朝孝女高柴女而興建的孝女祠,之後,又建起了庵堂。數年之後,在銀杏樹的左側建一道觀,曰鎮海觀,香火極為鼎盛。後來,不知是哪朝哪代,何方神聖將四月八日定為黃山廟會日,黃山之上自是更加熱鬧非凡。史有所載的漢丞相王吉,破燕的田單,抗大禮的藍田,清史稿有傳、三疏震天下的郭琇,是不是都來過這裡,同樣留下過優美的詩篇?那種心靈的交會與碰撞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樹比人活得長久,甚至比一個朝代活得長久,同樣,它比一個人、一個朝代甚至最優秀的思想家更為睿智,豁達,它把一切都放在心裡,把一切資訊都儲存在記憶之中,在殘菊的苦香中吹送著一種掀動歷史門簾的忐忑。

走過了漫長的封建時代,走過了整個風雨如晦的中國近代史,老銀杏與我們古老的民族一起,走進了一個新時代。而做夢也沒有想到,一九五一年,為建設即墨縣第二人民醫院,有關部門忍痛做出了伐倒老銀杏的決定,然後,拿去做了醫院的門窗。據說,當興高采烈的建設者們拿著刀鋸、斧頭來到黃山的時候,老銀杏竟發出了一陣微微的顫慄。當錚亮的刀鋸割下去的時候,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出現了,老銀杏的傷口中流出來的汁液竟然鮮紅如血;斧頭砍下去的時候,砍去了千年老枝,也同時砍去了文化,砍去了時光留給我們的活生生的記憶,砍死了水靈靈的鳥鳴和整個黃山的靈性。文革之後,黃山漸漸凋敝,以至於完全變成了一座光禿禿的荒山;曾經新鮮、水靈的生活,只有在時而灼熱時而冰涼的岩石邊,在婆娑的清苦中,百無聊賴地打發著歲月。時光,散亂如一隻老蝶。

在經歷了許多風雲變幻之後,黃山又一次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隨著整個人類環保意識的加強,黃山周圍村莊的人民封山育林,還耕為林,短短的幾年時間,黃山舊貌換了新顏,既有舊時好模樣,更多的則是新氣象,滿山綠意森森,天上彎月如←,林間百鳥齊鳴,海邊波濤如湧,牽動人心的東西更勝往日。

但歲月將老銀杏的資訊留在了黃山,留在歷史的記憶中。在我們不時面對的時候,依然那麼搶眼,醒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