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歐盟已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此舉引發陸方面強烈不滿;歐盟的報告披露了中國政府對電動車提供大量補貼,從國有融資、建廠的廉價土地以及電池研發和銷售等各式補貼,反映出中國電動車享有不公平的價格優勢。
歐盟5日起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中國汽車工業協會6日聲明,表達強烈不滿,指中國車企對歐盟委員會啟動的反補貼調查進行了配合,但是調查卻忽略事實,並且預設結果。
美國之音7日引述《汽車內幕新聞》(Carscoops)報導,歐盟報告將不同車企接受的不同程度的補貼做了細分,以確定對不同企業加徵不同的關稅。其中認定上海汽車集團接受的補貼高達34.4%,是所有中國車企中獲得補貼最高的一家。
上汽集團同時被認為是較不配合調查的一家企業,這也是上汽在10%關稅之上,又被加徵最高的37.6%反補貼稅的原因之一。
比亞迪和吉利汽車被認定受較少補貼,且對歐盟的調查保持透明化態度。這也是這兩家車企反補貼關稅較低,分別為17.4%和19.9%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