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諸葛亮《前出師表》)。漢末劉備為求賢才,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後遂以「三顧茅廬」表示誠心誠意地拜訪和邀請。其實,歷史上這種事情還有很多:
周文王為推翻商朝,時時留意尋訪賢人。一次外出打獵,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白髮老者在直鉤釣魚,每起一釣,就是一條大魚。文王驚訝不已,便與老者攀談起來。更令文王驚訝的是,老者竟對治國之道頗有精闢見解。文王大喜過望,就把老者請上車,一同回到都城。
老者就是姜子牙(姜太公),在姜子牙的輔佐下,文王開始對周圍小國攻伐,為周朝的立國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秦孝公四次會見商鞅,第一次召見,商鞅談了很久,秦孝公不時打瞌睡,談完後還怒斥了舉薦人;第二次召見也不合秦孝公心思,談完後秦孝公再次責備了舉薦人;第三次召見,秦孝公認為商鞅談的很好,但還是沒有重用;第四次談話,秦孝公「不自知膝之前於席」,談了幾天也沒有厭煩。由此,秦孝公重用商鞅,開始在秦國實行變法。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想重用隱士嚴光,就準備了鞍車玄纁,派使者前去聘請,也是「三反而後至」。
當劉秀來到嚴光住處,見嚴光躺在床上,就用手摸著他的肚子,問他為什麼不幫助自己。嚴光閉眼不應聲,很久才張開眼,讓劉秀不要逼迫自己,劉秀只好歎息離開。後又請嚴光入朝,兩人「論道舊故,相對累日」,並同床共寢。但嚴光仍不願在朝為官,就隱居在富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