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千人齋戒 精進修持與佛同行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大樹報導 |2024.06.26
531觀看次
字級
戒子正授場景。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佛光山千人八關齋戒正授典禮合影,心培和尚證盟(前排中),慈容法師(前排中右)、慧傳法師(前排中左)講課。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大樹報導】為增進佛光人修持戒律,佛光山於二十二、二十三日舉辦八關齋戒,千人同堂受持一日一夜戒會,以誦《金剛經》及念佛修持精進,為自己在菩提道上增長資糧。

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開示,八關齋戒是讓大眾體會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生活,同理心感受法師們在世間有所為和不為,是戒律的生活。現在的社會與過往有很大的改變,但是修道儀軌、弘法的本質和初心堅定不變。「三法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能斷諸惡、修善法、度眾生。遵守戒條,能讓心靈淨化,是養生之道,需要很用心、很用功地養成懺悔、發願、發心的好習慣;如此照顧自心,定能成就、圓滿佛道。大家放下萬緣來修持,是件不容易的事,難得與千人共修,值得慶幸。

佛法生活化 持戒培養正念

正授由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主法,說明「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花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參加戒會,學習持戒,培養正念。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主講《星雲大師全集.佛教與生活》,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於一九七五年四月,在台北志蓮精舍的首日講說內容。其中提到,佛教與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不可完全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佛教是宗教,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不能缺少宗教,而生活須要用佛法來指導。生活在世界上,空間、時間、人間三者關係互相牽動,要過在空間上以退為進、時間上以短為長、人間裡以眾為我的佛教生活。慧傳法師引用許多的公案及現今發生的故事闡述,希望大家常常回山,與佛接心,與佛相依存。

「從短暫的時間說到永恆的時間。」慧傳法師提及在疫情嚴峻時,佛光山仍循例在高雄榮總辦理七月「三時繫念法會」,一位高帥的年輕病患坐著輪椅來參加法會,是日當晚安詳而逝。

透過護理師得知,這位年約三十歲的病患是海歸返台高就的精英,才華、學識優異且待人和善。某一天身體不適到院檢查,竟是罹患胰臟癌,住院治療期間性情大變,因無法接受罹癌事實,多所憤懣與不甘心,醫護人員難以靠近,父母難過傷心也無法勸慰。

年輕病患一日醒來,跟護理師提起,夜夢一尊大佛,令原是基督徒的他感到不解,護理師告知這兩日佛光山在院內辦理法會,年輕病患在父母及醫生同意下全程參加。在要求沐浴後,跟護理師說:「我放下了。」他明瞭自己生病的原因,「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今天向佛菩薩懺悔」,當晚無憾無怨,安詳往生。

法師開示,懂得懺悔,即能體認佛教的證悟法身,生命即能永遠存在;如何在短暫的時間,創造無限的價值,一如大師說的「人生三百歲」,留下慈悲的種子、愛語的和風、信仰的舟航、歡喜的懷念。

生活佛法化 三好融入日常

戒會期間,戒子們晚上修持《金剛經》,白天稱念佛號修持,並從如來殿一路念佛前往禮拜星雲大師,在慧傳法師帶領下恭讀〈佛光星公祈願文〉。

最後的出堂叮嚀,慧傳法師舉例說明,前陣子普門中學有一班級師生間發生矛盾,因為法師誦念《心經》回向,學生受到感應,轉而日日背誦《心經》,改變了行為和態度,去參加三好微電影比賽,更獲得團體人氣冠軍。

慧傳法師強調,此事件再次證明,三好運動融入日常,能讓人變好,大家要讓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人就能變得更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