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寧
日前陪同先生到彰化明道大學開會,搭乘高鐵到彰化田中站下車,再轉乘站外排班的計程車。興許司機大哥想為我們排解坐車的無聊,一坐定,健談的他就打開話匣。
車子行經北斗鎮,司機大哥說他要考我們一個問題:「您們知道北斗鎮的台語讀音嗎?」先生回答,北斗的台語要讀作「寶斗」,司機大為訝異先生的讀法正確,我猜,應該是很多外地人都唸錯了吧。先生笑著解釋道,因有住北斗的朋友曾提起過。司機進一步說明,北斗舊名為寶斗,讀音似寶島,故被要求改名,但鎮民還是習慣讀做寶斗。
司機接著又問:「一府二鹿三艋舺,那四是那個城鎮?」這就把我們問倒了。司機很得意說:「四就是寶斗,它曾是熱鬧的商業中心呢!可惜繁華不再,沒落了。」但身為老鄉親的司機還是津津樂道的跟我們談論北斗這個城鎮,讓外地人的我們對北斗及北斗的過去印象深刻。
從彰化回來,我上網查詢寶斗改名的原因和經過,網路資料有不同的說法;另外,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後,排行第四的城鎮究竟是何處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想想,這又何妨?過去的都已成過去了,這不過是司機大哥歡迎外地人的一種方式。當下談話充滿趣味,賓主盡歡,也突顯在地濃厚的草根特質;不但為家鄉做了一次成功的行銷,也豐富了我們這次短短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