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指示藥品退出健保給付爭議多時,衛福部健保署最新公告,8月1日起,將有14項指示藥品退出健保,退出藥品多屬維生素、消化酵等保健食品,俗稱「味素藥」。
「指示藥品」為不需醫師處方,民眾可自行在藥局購買,依《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指示藥品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但於健保開辦初期,為考量醫師及民眾醫療習慣,並為減少衝擊,而核准原公、勞保同意給付的指示藥品,仍暫予支付,並應逐步檢討縮小指示藥品的給付範圍。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此次研議指示藥品退出健保,是於去年6月邀集醫藥界召開「健保給付指示用藥臨床需求溝通會議」,會中初步共識15項指示藥品擬不再由健保給付,包括用於解熱、鎮痛的「速停痛錠」、用於幫助消化的「適胃源錠」、用於消炎消腫的「長安」腫能腸溶糖衣錠50毫克(鳳梨酵素)等,此類用藥是廠商已無生產或保健食品成分等品項。
尚有801項 分階段逐步檢討
張惠萍說,健保署進一步於去年12月舉行「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原15項藥品中「力士膠囊」廠商已自行建議取消健保給付,支付價已於去年12月1日歸零,其餘14項藥品於8月1日生效,正式退出健保給付。
張惠萍指出,依健保署統計,支付指示藥品已從2018年906項,降至2022年841項,金額則從15.79億元成長至16.74億元。而截至今年2月,指示藥品為815項,8月1日再排除14項後,將還有801項,將會分階段逐步檢討;至於何時可以全面退出健保,目前沒有時間表。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健保即將滿30年,健保卻給付800多種指示用藥,相當不合理,應逐步縮小給付範圍。
林雅惠說,健保署每年指示藥品藥費支出約20億元,若包括開藥時,健保給付醫師診察費、藥師調劑費等,每年健保恐還需多支出200億元;健保署應全面盤點、審視健保給付的指示藥品屬性,排除必要的兒童用藥及救命藥外,讓低效、民眾可自行購買的指示藥品,加速退出健保給付,同時強化民眾對輕症疾病及用藥習慣的自我管理。
醫師公會全聯會:審慎評估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人工淚液屬於指示藥品,健保價約十幾元,乾眼症患者為了拿藥,必須到醫院掛號,健保另需給付醫師診察費、藥師調劑費等,耗用醫療資源,因此,指示藥品應全數退出健保給付。
醫師公會全聯會卻強調,指示用藥退出健保茲事體大,需審慎評估。理事長周慶明表示,民眾因感冒、頭痛到診所就醫,僅需自費掛號費200元,就可以拿到止痛消炎、咳嗽、流鼻水等藥品。如果健保不給付這些常用指示用藥,民眾除了支付掛號費,還得自行買藥,加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