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學師資流失嚴重,全台近5年減少3000多人,減少幅度為7.5%,減幅是各級學校中最多;教師離職年齡大多落在40~50歲,到職第2年和第6年是兩大離職高峰,對頂大而言,對學校最傷莫過於培養成熟的中生代教授被挖角,不過多數學者認為,大學教師流動對國內整體高等教育是好的,透過競爭謀求進步。
薪資制度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向來都是備受關注的議題,就國內市場而言,大學教師仍屬於具有競爭力行業,但若放在國際高等教育市場跨國比較,可發現我國大學教師年薪,仍低於美英日星等國家地區。薪資缺乏彈性更是台灣大學教授低薪關鍵,不同學門教師之間、新聘和資深教師之間的薪資差距不大,齊頭式計薪導致留才不易,無法有效延攬國際人才。
2大離職高峰 到職第2、6年
分析台灣大學教師薪資全球競爭力,元智大學校長廖慶榮指出,若從2021年「各國大學教師年薪為人均GDP之倍數」來看,中國大陸是3.7倍,馬來西亞是2.7倍,日本2倍,香港1.6倍,澳洲1.5倍,台灣和南韓都是1.3倍,在亞太地區敬陪末座。
廖慶榮表示,今年薪資的專業加給調漲15%,是好的政策,建議可考慮數年調漲一次,因為只調漲專業加給,而和本薪脫勾,在執行面比較可行,並不會影響到退休金的計算。
教育部統計,112學年大專校院4萬3000名專任教師,較上學年減少1000人,減少幅度為2.4%。較107學年更是少了3487人,減少7.5%,減少幅度是各級學校中最多。
分析教師離職因素,廖慶榮說,教師離職有兩個高峰,一是來校第2年,這時還沒穩定,有可能異動;另一高峰是來校第6年,主因是沒能升等成功,雖然學校並沒有強制離職,但也許自己有不同的考量。
資訊AI領域 最怕產業界挖角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則認為,目前在資訊AI領域,學界碰到的最大競爭對手是產業界,前2、3年景氣好的時候,很多來應聘的年輕學者,最後都選擇待遇優厚的產業界,「對我們最傷的應該是,培養成熟的中生代教授(40~50歲)最後被中研院或台大挖角」。
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說,適度比率的教師離職,有助於學校體質換血,對校務經營並非壞事。
成功大學表示,近5年離職教師比率不到3%,主要因家庭因素或生涯規畫者占6成多、前往國外就業及創業占3成多,反映教育資源與機會的分布狀況,也突顯國際化職業的吸引力。
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監事會召集人陳秋瑩說,大專校院教師離職的年齡大多會落在40~50歲間,通常是助理教授或副教授,可能面臨升等困難或薪資停滯的情況,因此選擇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