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五月開幕的富邦美術館,因為一千兩百元的入場門票(可看雙展)刷新台灣美術館門票天花板,也引發網路熱烈討論,富邦隨後推出五百元的單一展覽門票優惠。全球美術館都面臨成本上漲壓力,要不要在票價上反映成本?還是設法籌措其他財源,保持親民票價「回饋社會」,成為疫後美術館新挑戰。
因應人力物價、運輸成本的飆漲,美國博物館早在二○二二年出現第一波調漲。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率先將票價一口氣調至三十美元(約新台幣九百七十元),紐約MOMA、惠特尼美術館等跟進,不包括特展門票的三十美元入場門票,幾乎已成美國知名美術館的公定價,這些博物館多為領有政府補助的公營美術館,跟富邦的私人美術館定位不同。
曾任故宮、北美館館長的北師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認為,美術館票價是「專業又複雜」的事,美術館可讓票價「反映成本」,但可做更精準分眾,如法國巴黎羅浮宮向遊客收取較高費用,但對學生採免費;安藤忠雄設計的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為例,也有青年可免費申請成為會員,每天下午四時後免費參觀。
亞大附屬現代美術館館長、南美館前館長潘襎則認為,新世代美術館不能只強調教育推廣,也應該視博物館為文化觀光的一環,讓票價反映美術館的品質與競爭力。如果有人質疑定價,他認為美術館應提升服務讓觀眾覺得「值得」,而非降價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