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肥胖影響發育 台男性身高縮水 1.2 公分

 |2024.06.11
596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調查發現,2013~2016年,國內18歲男性身高平均值為173.3公分,2017~2020年則為172.1公分,變矮1.2公分;女性同期的平均身高,反而增加0.5公分,達162.1公分。醫師表示,家長對孩子發育相當焦慮,肥胖已是影響兒童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近幾年醫界討論,兒童身高發育影響因子是否與環境荷爾蒙有關,目前未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兒童長期攝取高熱量飲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加上熬夜等生活作息改變,常使用3C產品、不運動,造成肥胖率逐年增加,進而影響身體生長激素分泌,可見兒童肥胖問題迫在眉睫。

開業皮膚科醫師周宛儀表示,近年兒童早熟發生率明顯上升,多受到環境荷爾蒙、營養過剩、肥胖、生活壓力等因素影響,是性早熟最明確成因,門診曾有名6歲胖男孩,因兒童痤瘡就醫,經骨齡檢驗,結果竟已是11歲,此為性早熟狀況,生長板恐怕提早密合,導致生長發育受影響。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說,女孩8~10歲、男孩10~11歲,正是荷爾蒙分泌生長激素的預備期,家長應開始注意,除為孩子補充鈣質,還要增加維生素D、維生素K2,以幫助生長。彭純芝指出,兒童長高需有充足睡眠,並攝取足夠維生素C,減少高熱量油炸食物,透過運動促進維生素D與鈣質轉換,才能順利生長。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陳麗娟說,教育部統計,每3名兒童就有一位體重過重或肥胖,今年1月也公布新法《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將依法訂出校園營養基準、監測標準進行研究,以利後續營養推動。

另依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台灣18歲女性身高於2013~2016年平均值為160.7公分,2017~2020年平均身高長高至162.1公分,與男性情況大相逕庭。

李宏昌表示,女性近幾年身高確實有愈來愈高的趨勢,主要原因是來自運動,過往女孩子被教導要文靜,家長多鼓勵從事室內活動而非戶外運動,但隨著性別刻板印象逐漸減少,許多家長也鼓勵女兒多運動,當女性開始運動、營養均衡後,身高便開始愈來愈高。

許多家長求好心切,希望讓孩子「高人一等」,包括服用轉骨藥方、打生長激素、進行「斷骨」增高手術等。

不過,專家表示,臨床最常見家長購買大量轉骨藥材供孩子服用,卻未先由中醫師確認該藥材是否合適孩子的體質,服用初期或許有良好成效,後續卻可能導致生長板閉鎖,無法繼續長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