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27國公民加入、「地表第2大選舉」之稱的歐洲議會選舉將於6日登場。過去5年,歐盟是對全球抗暖化的前鋒、環境政策的領頭羊。然而,俄烏戰爭與通膨壓力正在改變歐盟,這場超級選舉會將把歐盟帶往何處?
歐洲議會選舉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民主選舉之一,每5年選舉一次,符合投票資格的公民近3.7億人,僅次於印度。
今年的投票日是6月6~9日,27國的投票方式、投票資格跟投票日不盡相同,多數國家在9日投票。今年選舉將選出720名議員,席次依據成員國人數多寡決定。最多是德國,將有96席;盧森堡僅有6席。
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率向來偏低,2019年投票率為50.7%。今年選情熱絡,約71%表示可能會去投票。
歐洲議會是歐盟3大機構(歐盟理事會、歐盟執委會、歐洲議會)之一,是立法、監督、預算和諮詢機構,也是唯一由公民直選的歐盟機構。
唯一公民直選歐盟機構
歐洲議會與理事會共享立法權。歐盟執委會提出草案,交由歐洲議會和理事會分別討論與表決,中間也會有三方協商的程序。兩立法機構均要通過,法案才能正式生效。
歐洲議會改選將為歐洲聯盟(EU)每5年的換屆行動拉開序幕;另外也將左右下屆執委會主席,這也是選舉的熱門話題。
歐盟執委會是歐盟的行政機構,由26名委員和1名主席組成。執委會主席被視為歐盟最有權力的位置,任期5年。現任主席為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范德賴恩隸屬歐洲議會最大黨團「歐洲人民黨」(EPP),她獲黨團支持連任,連任機率很高。不過,執委會主席的任命須獲得多數成員國領導人與歐洲議會的支持,他的連任之路仍有變數。
曾推出歷史性的「綠色政綱」
上次歐洲議會選舉是在2019年。當年綠色浪潮興起,歐盟執委會上任後,順勢推出歷史性的「綠色政綱」(Green Deal),要讓歐洲在2050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另外,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自然復育法、零毀林供應鏈、建築零碳排等指標政策均出自歐盟之手。
歐盟影響力不僅限於歐洲,為減少電子廢棄物,歐盟訂定USB type-C為通用充電規格,蘋果也只能跟進。
相較於2019年的綠色浪潮,2024年的歐洲經歷俄烏戰爭引發的國安危機、能源危機、通膨壓力以及COVID-19疫情,讓確保國家安全、人民生活、能源自主成了第一要務。
選情預估,兩大黨團歐洲人民黨與社會民主黨仍會獲勝,但席次可能減少。相對地,極右派政黨藉由民眾對疫情、通膨、移民議題的不滿而聲勢高漲,預期歐洲保守和改革黨(ECR)和認同與民主黨(ID)兩個極右政黨支持度都會提高,進而影響關鍵決策。多數專家認為大選結果將不利歐洲的氣候與環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