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無情 難民群像惹鼻酸 |2024.05.31 語音朗讀 122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一群遭受砲彈襲擊的婦女及兒童,逃離伊斯蘭國(ISIS)的控制區,被敘利亞軍隊塞上了巴士。圖/取自IG@ivorprickett戰火來襲,敘利亞難民提著僅剩的家當逃離家園,想從敘利亞越過邊境進入土耳其。圖/取自IG@ivorprickett普里克特出版的書籍《戰爭中沒有家:生存與失落的故事》,描述一名克羅埃西亞婦女,帶著孫子回到被摧毀的公寓玩耍。 圖/取自IG@ivorprickett2016年在伊拉克發生的摩蘇爾戰役,不少民眾孤注一擲,帶著年幼孩子、年老親人,盡可能遠離交火區。圖/取自IG@ivorprickett摩蘇爾戰役中,一名孩子與家人剛逃離戰火,這名孩子仍心有餘悸地看著後方,怕有人追來。圖/取自IG@ivorprickett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家,是遮蔽的空間,也是人們成長的搖籃及避風港。然而,一把戰火便能在一瞬之間摧毀數千萬個「家」。愛爾蘭攝影師普里克特(Ivor Prickett)17年來,不斷前往戰爭頻仍的地區,足跡遍布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以色列、伊拉克與烏克蘭,拍攝戰爭與戰後的故事。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IOM)近日公布的「全球境內流離失所問題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各國境內流離失所者達到史上最高的7590萬人。其中2050萬人,是因為衝突、暴力導致流離失所。以蘇丹為例,占近30%,隨著新一輪以巴衝突爆發,巴勒斯坦流離失所者人數達340萬人,占全球整體近17%。以哈戰爭已進入第7個月,根據IOM總計,也造成當地近200萬難民流離失所,目前以色列仍不顧「國際法院的禁令」,持續進行軍事行動,甚至連醫院都遭到波及。這些年來,身為《紐約時報》記者的普里克特,幾乎無役不與,他穿梭砲火、彈雨之間,記錄因戰爭與衝突而失去家園的難民畫面,「我希望透過這樣的影像,讓大家看見,多數人安然生活的背面,還存在著如此殘酷的一面」。普里克特在2023年出版了書籍《戰爭中沒有家:生存與失落的故事》(Ivor Prickett: No Home From War),呈現因為戰爭而被遺落的人與事;畫面中有傷亡,有新生,有絕望,也有希望。安靜時刻 呈現戰爭面貌無畏戰火的他,拿著相機在前線衝鋒陷陣,只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戰爭的面貌;普里克特的作品入圍過不少獎項,包含年度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等。其中在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入圍名單中的2張照片,都聚焦於平民;一張顯示一排難民排隊等待援助,另一張顯示裸體男孩被一名伊拉克特種部隊士兵扣押。當時世界新聞評審團主席埃雷拉(Magdalena Herrera)表示,畫面提供一種「安靜的方式」,講述摩蘇爾發生的事情;普里克特說,最吸引他的就是那些安靜的時刻,但也沒有其他方式來拍攝這個故事。普里克特關注戰後影響及人道主義議題,早期專注於拍攝巴爾幹半島及高加索地區被戰火奪走家園的故事。近年他在烏克蘭、敘利亞及伊拉克度過數個月,透過影像、文字為衝突留下第一手資料。特寫無辜畫面 警醒世人「這些難民逃離家園的畫面,比開槍或爆炸的鏡頭更吸引人、更令人心酸。」他以得獎的照片舉例,民眾可以看出這是在戰區,但人們已經放下武器,照顧這個虛弱的男孩,這些都是非常無辜的指標或象徵,表明這場戰爭已經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基本上處於圍困之下,難民是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戰爭多麼危險,普里克特仍帶著相機勇往直前,他表示,透過捕捉戰後現實,包含被摧毀的城市、被遺棄的遺體,以及幾個月後尋找失蹤親人的家庭,甚至返回家園生活的平民,「這些畫面都能讓世人警覺,戰爭究竟有多麼殘酷、和平有多麼珍貴」。 前一篇文章 台灣自主研發AI機器狗 有望成缺工救星 下一篇文章 打造「護國群山」 國發會點名6產業 熱門新聞 01【植感時光】天堂之果 紅豔刺寶木鱉果 2025.07.2702泰柬衝突升溫 釀12死 31傷2025.07.2503男孩個性衝動 與睪固酮有關2025.07.2604人生是過客 相遇皆因緣2025.07.2705呼吸 蘊藏身心能量2025.07.2706林聰明行三好淨三業新書發表 推動三好願景2025.07.2607落葉與離層部位2025.07.2508【紅塵禪煙】彼岸2025.07.2709一次失敗的經驗2025.07.2510庭院不除草 吸引鳥兒回來築巢2025.07.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藝術翻轉醫院 療癒心視野美對歐盟關稅降至15% 適用晶片、藥品 潛入海底 種出永續糧食川普高關稅施壓 促泰柬衝突停火醫療船穿梭孤島 為偏鄉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