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
日前,七歲的長子說:「媽媽,我好熱。」於是,我很自然地幫他開了電扇。此時我倏地驚覺,我的孩子七歲了,竟仍然習慣「出一張嘴」。沒錯,我的確曾經訓練他學會說出自己的感受,也訓練過他學會操作基礎電器,但是有狀況時,他仍然是選擇開口說,讓媽媽代勞。
我對此感到憂心,一個曾經被老師誇是「小幫手」的孩子,且在我積極培訓下,絕大多數事情都能自理,卻只因我不假思索的「服務」,寵到缺乏主動性;反正只要說出口,媽媽就會動手。
我開始學習放手。孩子說:「我沒有餐具。」為了培養他們的主動性,我將原本置於火爐旁的餐具換到安全的抽屜,請他自己去廚房拿。一開始,孩子不太適應「凡事都要自己來」,甚至臉色不佳,但我選擇假裝看不見:雙手一攤,無能為力。若他不動手開電扇,就要承受高溫;若不自己去拿餐具,就無法吃飯;若不去冰箱拿水果,就沒有水果可以吃。
孩子終究是可塑性高的,費時數周,終於學會了凡事主動,以在家裡「生存」下去。有本書《為了不被孩子氣死,我成了育兒專家》,書上說「讓孩子高興是一種病,得治。」主張不討好孩子。我的兒子已經七歲,不再是嬰兒,委婉拒絕他的要求,並不會造成安全感的不足,反而是邁向獨立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