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昨天有一個記者一定要採訪我,要我回答他幾個簡單的問題。他說:「現在佛陀紀念館要落成了,今後是誰所有?」
佛陀紀念館的定位
我說:「佛陀紀念館不是佛光山所有,佛陀紀念館是十方大眾的、是佛陀的、是所有信眾的;它是歷史的、是文化的、是十方共有的,不是任何個人所擁有的。」
他再問:「佛陀紀念館將來做什麼活動?」
你到了佛陀紀念館,從禮敬大廳看去,八座寶塔旁有兩道長廊,半點鐘就可以看完。但實際上不只這些,再往前走,本館有四十八個地宮,八座寶塔也有五十六個天宮;此外,本館除了大會堂,還有八個展覽館。甚至你想知道佛陀的一生嗎?我們利用現代的聲光科技,把佛陀從出生、成道到涅槃,一一表現出來。
你想知道中國民間一年當中的傳統節慶,像清明節、盂蘭盆節、臘八節,乃至過年的意義嗎?我們設有「佛教節慶館」,一進門,先看到的是一尊笑臉迎人的彌勒佛。大年初一,彼此見面,不是都要互道恭喜嗎?「恭喜!恭喜!」就是從彌勒菩薩的典故而來。
這一天是彌勒菩薩的生日,他是歡喜佛,見到人都很歡喜,逢人就說:「恭喜!恭喜!」所以,來到「佛教節慶館」,可以讓我們知道許多節慶的意義。
在佛陀紀念館裡,有一個展館名為「地宮還原館」,裡面陳列的文物,是台北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伉儷所捐贈。過去在大陸,有很多佛教的地宮文物出土,例如發現佛指舍利所在的法門寺地宮,或是秦始皇兵馬俑出土,也發現不少金銀寶物。這些文物,他們都收藏了不少,甚至還派人到海外蒐購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落到各地的文物,歷代的都有,每一件文物在市面上都是價值數千萬。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佛教徒,捐贈了兩百多件文物,像明天又有一批要送過來,我們會替他將這些珍貴文物好好地收藏、管理,陳列在「地宮還原館」裡,繼續流傳下去。
我們的地宮文物,並不是以世俗的價值標準來收藏,只要是可以禁得起數百、數千年長時間不腐壞的,像金、銀、銅、鐵、石頭、陶瓷等材質的,都是放在地宮裡。以後一百年開啟一次,四十八個地宮就需要四千八百年、將近五千年,才能全部開啟完畢,這對未來文化會有重大的貢獻。我們先把材料都準備好,讓後代的子孫要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時候,不必那麼辛苦、困難。
佛陀紀念館除了地宮,也有天宮,分設在八座寶塔裡,每座寶塔有七層,共有五十六個天宮,收藏的文物有佛、法、僧三寶。佛寶的部分,有佛塔一層,裡面典藏了各個朝代的佛像,讓我們在這裡就可以看到歷代佛像藝術的演變過程。
法寶的部分,有藏經區,裡面收藏了《龍藏》、《磧砂藏》、《頻伽藏》等各種版本的藏經。僧寶的部分,裡面供奉有八宗祖師、歷代高僧大德的雕像;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禪宗達摩祖師、淨土宗慧遠大師,以及各宗派祖師特有的形相,栩栩如生,雖然我們不是活在那個時代,卻也能與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聖賢面對面,彼此相遇。
能布施即富有
再說公益信託基金,從一開始的三千多萬元,慢慢累積到現在,每年都要支出五千萬元左右,分配給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全球華文文學獎、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獎,甚至全台各個文教單位來求助,十萬、一百萬、二百萬,也都是從中給予幫助。
我是代表你們大家施捨的人。能布施,表示我們富有,就怕天天跟人家要,那就是貧窮了。我們寧可做富有的人,何必做貧窮的人呢?我一生有一個理念,就算我沒有錢財、沒有東西送人,但我可以送你一句好話、布施你一點笑容、一點歡喜。
各位功德主對佛光山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有一些你們還是不了解,比方說:你們了解我嗎?你們頂多會說:「大師很慈悲、很勤勞、很辛苦。」這算什麼呢?你們在社會上,論財富、經濟都很相當,哪裡是我能比的呢?但我講一句話給你們聽,我沒有到銀行存過款,口袋裡也沒有放過錢,我沒有鑰匙,沒有櫥櫃,沒有用過保險箱,也沒有開過抽屜。可能你們會想,這樣一個人可以在世界上建多少寺廟、多少大學、多少佛教的事業嗎?
當然,這些都不是我的,我什麼都沒有,都是你們的,是你們將你們所擁有的拿到我這裡來,我就替你們把它運用出去。
我常講「以無為有」,以不要為有。你們給我的,我也可以存到銀行去,可以放高利貸,可以買喜愛的東西,可是我沒有這麼做。為什麼?因為我不要、我不買。不買,我就富有;不要,我就富有。所以很感謝你們大家,成就我這樣的人生路。當然最要感謝佛祖,讓我在佛門中養成一些好的觀念,我覺得好的觀念,正是成就事業的根本。
學習般若智慧
今天上午,大陸河北省張慶偉省長的夫人王文莉女士等幾位官夫人到佛光山訪問,問了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有智慧?」智慧就是聰明、般若、明理、方法,但是一般人不懂,錯用方法,不明真理,也就無明了。
我們學佛法,要學習般若智慧。人總想要求得多少錢財,但是有了錢,卻又把那一塊塊的金磚包起來擺在床底下,或者把錢財留給子孫繼承,導致後輩起紛爭,那有什麼意思呢?當然,佛教講布施,也不是隨便地把錢財布施出去,而是有智慧地布施,不苦惱、不後悔,我要知道這是不是一塊良田,要知道什麼時間播什麼種子、要怎麼讓它成長,這些都是要事先預算,要運用智慧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