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年遲緩兒通報個案3萬4781人,而2011年僅1萬5848人,12年內增長1倍以上。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臨床發現,受3C保母影響,以致後天訓練不足的遲緩兒約占3成,因缺乏親子互動、生活經驗,以致發展遲緩,語言表達能力變差,每年約增1萬名「會聽,但不見得會講」的遲緩兒。
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表示,少子化已經成為國安問題,新生兒變少,但發展遲緩兒童人數卻逐年增加,著實令人擔憂,政府應正視此問題的嚴重性。此外,分析發現,國內發育遲緩男童人數明顯多於女童,以去年為例,通報3萬4781例,其中小男生為2萬3823人,小女生則有1萬958人。
大部分遲緩兒是在就讀幼兒園後,老師發現學生不對勁,才提醒家長尋求醫療協助,僅兩成於3歲之前,接受正規早療。
刺激不足 偏遠地區更嚴重
馬偕早療中心統計,環境刺激不足,以致語言發展遲緩的幼童已達門診個案的3成,且偏遠地區情況更為嚴重,以南投縣為例,後天訓練不足的語言發展遲緩兒占比達到6成,預估全台近5成孩童深陷語言發展的困境中。
3C保母是造成孩子語言能力遲緩的主因,陳慧如指出,大部分家長工作忙碌,或想減少麻煩,只要小朋友哭鬧,就習慣打開手機、平板,讓孩子觀看影片、卡通。但在缺乏親子互動、生活經驗之下,父母疏於與孩子對話,長期下來,將導致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良,令人無奈的是,這已成為普遍現象。
陳慧如強調,幼童經常觀賞影音媒體,接受聲光等感官刺激,缺乏環境刺激及親子互動,這無助於語言發展。門診發現,後天性語言遲緩孩童最大特點為「聽得懂,但不太會講」,只能講單字,無法講出具有邏輯的一段話
陳慧如提醒,1歲孩童應可講一些簡單的單字,到了1歲半,至少可講出20個單字,2歲則約50個單字,家長如果發現孩子詞彙量不足,就應至小兒科就診,或至大型醫院健兒門診,及早接受篩檢。
國健署自今年7月1日起提供6次兒童發展公費篩檢,6至10個月、10個月至1歲6個月、1歲6個月至2歲、2至3歲、3至5歲、5至未滿7歲等階段兒童,各有1次免費篩檢,以期及早發現、及早介入追蹤。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林真夙表示,每案獎勵費250元,今年下半年初步編列1.46億元,預估40萬名幼兒受惠。
疫期戴口罩 無法判讀嘴型
幼教專家表示,這兩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托育中心、幼兒園老師長時間都佩戴口罩,孩童「無法判讀嘴型」導致語言發展受到影響;根據研究,孩子的語言能力,是無法透過圖像影音學習的,人與人之間真實的回應,才有辦法幫助孩童的語言發展能力。
如今腸病毒肆虐,校內人人再度戴起口罩。專家建議,家長多和孩子共讀繪本,且放慢語速、加強口型變化,讓孩子可以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