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牆下,譚爸爸(右)和當年首名外傷病人高秋美(左)、護理師黃美蓮(中),三人還原五十五年前成功診所場景。圖/中央社
【本報台東訊】紅磚牆下,94歲的「譚爸爸」幫64歲的女病患量血壓。這是55年前成功診所看病場景,當年的醫生譚維義、診所首名傷患高秋美,護理師黃美蓮,日前在牆下憶當年。
外籍宣教士在醫療貧乏的年代裡,騎著腳踏車先在東海岸展開山地巡迴醫療,1964年在成功鎮設立首個醫療據點「成功診所」,當時來自美國的譚維義(Frank Dennis)是診所醫生。在行醫過程中他有感後山醫療不足,不僅返美募款籌辦台東基督教醫院,更留在台東行醫奉獻33年。
台東基督教醫院日前舉辦創院60周年系列活動,醫院人員和單車義工,清晨從台東市騎單車到成功鎮,感受當年傳教士騎單車穿梭東海岸看診的辛勞。
接著在成功鎮東海路的「成功診所」集結,診所舊址早已變成住宅區,僅存當年的一道紅磚牆。穿著醫生服的「譚爸爸」譚維義,拿聽診器和血壓機幫當年的首名外傷病人高秋美看診,一旁還有陪診護理師黃美蓮,3人在牆下還原55年前場景。
台東人習慣稱他為「譚爸爸」。「譚爸爸」的事蹟被收錄在教科書〈永遠的譚爸爸〉一文。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也將「譚爸爸」的生命故事改編為《後山天使》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