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日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拍板一一三學年起將一學期從十八周正式改為十六周,接軌國際學制。近年國內頂大紛紛辦理十六周,但如醫學院、應用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機與資訊工程學院等師生仍多憂心課程遭壓縮,甚至影響國家考試表現,對改革抱持異音。
教育部指出,目前學則訂定學期周數彈性學校包括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與台北大學,課程得於十六周內完成。預計待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報部後再加入兩校。
據了解,數間學校在商議階段時,醫學院、電資學院等教師認為十八周有時都得趕進度,縮短成十六周恐更難把課上完;也有醫學院學生憂課程不完整,影響國考表現;一名電機系學生則指出,有些教授仍會在十六周框架內塞滿十八周的課,導致幾個單元草草帶過,又期末多設有專案計畫,改為十六周只是課程減少,但還要額外抽時間完成專案。
改革只做一半 阻力當然大
一名陽明交大醫學院高層指出,近年醫學系多改採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教學,讓學生上課過程盡量模擬現實,但醫學教育只改了一半,國考卻未改,學生為應付國考還是需要老師多上傳統課程。
該名醫學高層也提到,臨床課程多需要十幾名教師輪流執教,一位教師可能只上一周,若改為十六周,則要刪減二位老師的課程,且教師升等也需要教學經驗,於是誰也不服誰。學生為考試,老師要有課上,改革阻力當然大。
宜蘭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夏至賢則表示,如物理、數學等基礎科目,確實較需要十八周加強學科;但如程式設計、專案課程等應不用到十八周,但推動十六周應有配套,如每周開放固定時段讓學生使用機台,再搭配非同步教材,以數位教學輔助學生學習。
牽涉課程調整 政大暫不跟進
同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的政治大學依然拍板暫行「十六加二」周,主因在於課程精實牽涉內容調整,尚無法一蹴可幾。
根據政大公告,月初召開行政會議已正式通過一一三學年度行事曆,確定於今年九月九日開學,十六加二制度亦確定於一一三學年繼續實施。不跟進清大和陽明交大步調。
政大學生會會長徐致遠談到,全面推行十六周牽涉面很廣,在於現行成功推行十六周的大學多以一門課四學分為主,但政大過去已執行課程精實制度,將必修、選修等多數課程改為三學分或二學分。
徐致遠指出,近期推行十六周的大學多是希望藉此推動課程精實,代表若政大推動十六周課程則要再精實,便牽涉到教師課程內容安排等問題,但內容調整無法一下子就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