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資料照片
文/王幼瀾
走進佛光山的頭山門,左轉直行,便可看見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物,上面寫著「香光滴」,這是佛光山的香光亭滴水坊。川流不息的人潮,在此進進出出,盡是一張張歡喜且滿足的臉龐。
「進來的人一定是有需要,沒有需要就不會進來,所以一定要給人方便」店長吳秀月這麼說著。旁面靜靜佇立著一座「香光亭」,無聲地訴說佛光山開山的歷史。
吳秀月高中一畢業,因緣際會來到了佛光山朝山會館服務,接著來到香光亭滴水坊。轉眼已過了三十多年。憶及當年的佛光山還在開山,人來人往,隨時要應對不同的變化,雖然又忙又累,但內心卻是充實歡喜。
她滿心感謝地說:「我很幸運,當時大師帶著我們,哪裡忙就去哪裡支援,不會的就學習,不比較也不計較,自己學到很多很多。」一提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她臉上隨即散發出歡喜的神采。大師經常這麼說:「來到這裡,不能讓人餓肚子,不管多晚,一定要為客人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麵。」久而久之,這樣的觀念,就深植在佛光弟子的心中。
大師的身教,讓人印象深刻,讓她受益無窮,徹底領會服務的真諦,就是「給人方便」。當時的佛光山,仍處於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階段,人手雖不足,但大家很團結,除了大師還有許多法師,吳秀月說:「他們都是我的善知識,感情像家人,彼此相互提攜勉勵,可說是良師益友。」
最初開始接手香光滴水坊的工作,吳秀月都是邊做邊學,遇到挫折,除了有大師的鼓勵、法師們的安慰,還有觀世音菩薩媽媽讓她依靠,給予她很大的安慰。就這樣,一步步摸索走過來。
「當時,大師經常來吃麵,來看看我們好不好,給我們打氣加油。」如今回憶起那一段過去,真是感動又美好的時光。她的心靈,因學習而飽滿,生命因服務而充滿光采。
幾年前,吳秀月的家人往生,法師們給予許多的幫助與關懷,對於大師所說的「四給」體會更深了。她要做個知恩報恩的人,將餘生奉獻給佛光山這個大家庭,讓進出山門的客人,都能與佛光山結下一分善美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