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中央氣象署
近年來台灣的重大地震災害報導中,總是與「斷層」兩個字脫離不了關係,甚至大家在關心地震災害的同時,也想知道自已的家是否位在斷層帶上?那到底斷層是什麼呢?事實上,地震和斷層間可是有著緊密的關聯性!簡單來說,斷層就是岩層斷裂、錯動的地方,當岩石圈經地函熱對流作用後,產生壓力、張力或扭力等作用後而變形,如果作用持續進行超過岩層彈性限度,則岩層會沿著較脆弱的面破裂,並將其兩側的岩層錯動位移,這就稱為「斷層」。而斷層破裂的面稱為「斷層面」,通常斷層面都是傾斜發生;斷層面上面的地層叫做「上盤」,下面的地層叫做「下盤」, 而斷層面和水平的夾角就叫做「傾角」。
斷層種類 區分 3 種
斷層又可分成三種,當岩層在錯動的時候,上盤沿著斷層面向下滑落,這種叫做「正斷層」。
相反地,上盤沿著斷層面往上移動,這種斷層叫做「逆斷層」。
如果上盤和下盤並沒有垂直方向位移,僅有水平方向移動,則是「平移斷層」。
活動斷層 過往紀錄
活動斷層是指曾經活動過,且可能再活動的斷層。中央地質調查所將活動斷層分為二類。第一類活動斷層是指過去1萬年內曾有活動紀錄者;第二類活動斷層是指過去10萬至1萬年內曾經活動過的斷層,除此之外,存疑性活動斷層為有可能活動的斷層,包括對斷層的存在性、活動時代,以及再活動性存疑者。
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共有33條活動斷層,台灣北部4條斷層,中部8條斷層,西南部9條斷層,南部4條斷層,東部8條斷層;其中第一類活動斷層共有20條,第二類活動斷層共13條,另列出4條存疑性活動斷層。
那麼什麼是「盲斷層」?盲斷層的由來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它,但是地底下仍然受到強大的應力擠壓產生的斷層,只是尚未發展至地表,地質學家亦無法從地表觀察到露頭,因而不能確認其斷層位置。而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地底下的岩體受到擠壓破裂產生斷層,但錯動沒辦法完全貫穿上覆的岩層,僅造成地表有些許的隆起、背斜褶曲等現象。當然,有些時候,更難從多變的地貌,觀察到盲斷層對地表所造成的些微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