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年來 升溫1.5℃

 |2024.04.02
2391觀看次
字級
極端氣候頻繁,導致台灣非旱即澇,上圖為2021年台灣旱象嚴峻,日月潭露出潭底;左圖為洪災慘況。圖/資料照片
台灣氣候變遷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推估台灣未來颱風數將減少,但強度、降雨均增強。圖為2017年強颱過境,蕉農損失慘重。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極端氣候頻繁,非旱即澇,交通部指出,過去百年來,台灣地區溫度上升約1.5℃,未來天候整體趨勢,推估冬季變短、夏季變長、春雨減少、梅雨強降雨增加,極端降雨頻率、強度也增加,即便侵台颱風個數減少,但颱風強度、降雨都會增強。交通部氣象署指出,會持續加強對極端事件即時監測,並適時提出預警資訊。

交通部昨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報告「極端氣候災防預警暨汛期防汛準備辦理情形」,報告指出中央氣象署與學研單位合作分析結果顯示,過去百年來,台灣地區的溫度上升約1.5℃,年總降雨量變化雖不大,但降雨日數減少,顯示短時間強降雨發生頻率增加。

逾5成民眾 不懂應對災害

根據中央氣象署說明,極端降雨強度以颱風季、秋季增加最明顯。過去百年來,7~9月颱風季降雨強度,每10年增加18.4毫米;10~11月秋季降雨強度,每10年增加19.52毫米;至於2~4月的春雨,過去百年來,每10年減少8.17毫米。

民進黨立委李昆澤表示,極端氣候造成災害頻傳,但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22年調查來看,災害發生時,逾5成民眾無應變動作,甚至不到1成的民眾,會採用政府宣導方式自我保護,顯然災防應變措施仍須積極宣導。

他認為,民眾應變能力仍有待加強,如未掌握住家附近防災設施,亦無參加相關防災宣導等,且隨著年齡愈大,採用政府建議的自我保護策略比例漸降,令人擔憂。

中央氣象署長程家平說,持續加強對極端事件即時監測,並適時提出預警資訊,以滿足各項災防決策及措施需求;另外,將研究是否能在災防告警資訊中,同時附帶相關避難地點。

交通部綜合規畫司長張垂龍指出,水利署今年3月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氣象署每周客製化提供未來一周的降雨趨勢,氣象署也跟公路局、高速公路局合作,建置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及省道沿線觀測站點,開發「新一代劇烈天氣監測系統」(QPEPlus),也發展區域動力降尺度模式,提供未來1~3個月乾旱指標預報。

農業觀測網 增至249站

張垂龍說,今年颱風季起,於警報期間試辦「沿海地區風力預報」,協助縣市政府強化停班停課決策;大規模或較劇烈的豪雨,將每3小時更新預報;較大規模或劇烈豪雨,除發布「大雷雨即時訊息」,必要會透過災防告警細胞廣播傳送警訊,若有停班停課決策需要時,也會主動召開地方政府視訊連線研商會議。

此外,高、低溫特報精緻化預警,氣象署採「黃、橙、紅」3色燈號分級,低溫特報與高溫資訊的發布精細度,拓展至鄉鎮尺度;農林漁畜牧領域方面,氣象署與農業部簽訂「農業氣象資訊服務及應用合作協議」,規畫2025年完成農業氣象觀測網,從79站擴增至249站。

國民黨立委林德福指出,近期因強降雨來襲,台鐵在通勤尖峰誤點許久,建議積極加速排水,避免影響疏運。

台鐵公司董事長杜微回應,針對低窪地區易淹水,會持續改善硬體設施,另會加強與轉乘客運公司聯繫,作為應變措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