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設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明清檔案工作室,藏有30多萬件清朝內閣大庫等檔案,珍貴內容被史家譽為20世紀中國大陸5大發現之一,吸引許多國際學者前來研究。
明清檔案工作室召集人、史語所研究員陳熙遠說,檔案1996年起數位化,好些學者還是希望親見原件,也有人因研究紙質,一定要看原件。
這些珍貴檔案,1921年在北京曾險遭焚毀,又差點變再生紙,最後由史語所首任所長傅斯年從藏書家手中購入,之後一路顛簸來台。陳熙遠說,這些檔案並非僅可觀察中國或清朝朝廷,還能看到上層政治與下層社會、中央與邊陲的互動。
像清順治年間翟鳳翥所撰《鄉約鐸書》,在書中以通俗案例闡釋皇帝聖諭如「孝順父母」等,是所謂聖人之學、教化用書,也有如當代教師手冊、課綱。陳熙遠說,這些「聖王教化」之書顯示皇帝不只是政權負責人,也是道德教化楷模。
這些聖王教化書當時還影響其他國家地區,陳熙遠說,像范鋐的《六諭衍義》轉譯成日文後,成為幕府時代武士教育很重要的教科書。
大清帝國擁有多個藩屬國,內閣大庫資料也有許多相關資料。陳熙遠說,有些日本學者就是研究朝鮮當年上書給皇帝的「表文」,還有國外學者研究這些檔案從早期用質佳的「高麗紙」、到清朝晚期時紙質不再的演變,這些檔案對台灣史研究更是重要。
但要解讀史料並不容易,陳熙遠近年以紅外線掃描,發現一張清宮殿宴席座位表下竟另藏他圖。這張宴席座位表,是在「太和殿」舉行,陳熙遠說,由於圖上有塗改痕跡,他想到用紅外線掃描,沒想到下面出現另張宴席座位表。
兩張座位表最明顯的差異是受邀者,藏在下面的座位表,在內殿皇帝寶座旁列「后父」桌次,陳熙遠指出,只有皇帝大婚之際,會連皇后父親及親屬也邀請。
陳熙遠推敲,清朝許多皇帝上位時已不年輕,但皇帝結婚往往很早,算算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帝因幼年即位,之後才舉行大婚。
細看圖中,皇帝寶座旁有「起居注官」桌位,此負責記錄皇帝言行的職位,是康熙9年才成立,再考量光緒25年《大清會典圖》記載的大婚座位圖,與此圖差異甚大,答案可揭曉為同治帝。
塗改原圖後的座位表又為哪樁宴席?陳熙遠說,依清規範,只有冬至、元旦、皇帝生日,才須在太和殿辦宴,乾隆又規範逢皇帝旬壽(生日每滿10年)才在太和殿辦宴,推敲該宴是同治旬壽舉辦。只可惜,1872年結婚的同治,1874年底就病逝,來不及過20歲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