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花旗集團前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ndit)2017年預期,5年之內,科技的進步將使銀行業流失30%的工作。德意志銀行前執行長克萊恩(JohnCryan)當時也暗示,機器人最終將取代旗下5成員工,「我們太仰賴人力,有許多機器學習和機械化是我們能做的」。
彭博資訊專欄作家魯賓斯坦(Marc Rubinstein)撰文指出,這些說法雖然在當時顯得是走在時代前面,但如今已開始慢慢實現。花旗1月宣布,從全球(不含墨西哥)約20萬名人力,大砍2萬個職位,其中約5000個職位,在3月底前裁汰。
德意志銀行2月也宣布裁員3500人,這是在2025年前削減成本25億歐元(約新台幣861億元)計畫的一環。克萊恩擔任執行長時,德銀的人力已從10萬下降到9萬,最新的裁員計畫,將使人員數進一步縮減。
這並非兩家銀行獨有現象,銀行業上季財報的共同主題,便是裁員。法國興業銀行2月公布第4季獲利下滑前,已向巴黎員工知會裁員行動。
對銀行業從業人員來說,2023年並不好過;美國勞工部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授信中介和相關領域人員去年減少2.1%,寫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最大減幅,在這之前出現這麼大的減幅,得回溯到1990年代初期,1月的初步數據也呈現相同態勢,相關產業的人員數比2021年3月的頂峰劇減約11.2萬。
銀行業最大的成本源自人力,因此任何提振獲利的行動,常見管理階層揮動裁員大刀。
然而,銀行業以往難以壓低人員數,日益增強的監管壓力,迫使他們持續招聘法遵人員,競爭的循環,也促使業者得重新回到勞動市場招兵買馬。
再者,技術帶來的好處,已被證實並不顯著,過去30年的大部分時間,美國銀行業者成本占營收的比重約為55~60%,網路銀行、行動銀行的興起,也未能撼動分毫;部分原因在於,新的管道無法立刻取代舊有的方式,因此銀行被迫負擔平行的成本結構。
不過,隨著分行加速關閉與生產力的改善,這種情況可能終於出現變化;官方數據顯示,英國的銀行、建屋合作社等金融機構的數量,截至2022年的5年內銳減31%,遠高於之前5年的13%。儘管美國金融機構的減幅沒這麼明顯,大方向卻也相同,當地分行數量在過去5年減少11%,減幅較先前5年的6%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