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樂團3月23、24日於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隆重推出的《在梅邊─天上人間》國樂京典音樂會,圖為台灣國樂團與京劇名伶魏海敏帶來《孟小冬》精彩片段。圖/台灣國樂團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灣國樂團3月23、24日於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推出《在梅邊─天上人間》國樂京典音樂會,由京劇藝術家、梅派傳人魏海敏化身雲岡天女,唱出慈悲喜捨;妙演人間冬皇,道盡名伶心聲,共譜《天女散華》、《孟小冬》兩段天上與人間的故事。
魏海敏表示,這次要穿著高跟鞋,演出兩大曲目頗為吃力,是一大挑戰,「但也讓我圓一個夢,能把過去的好作品,藉由音樂會演唱形式,再帶給大家一個全新感受。」
她分享:「今年正逢梅蘭芳大師130歲冥誕、梅葆玖老師90歲冥誕,作為梅派傳人理當率先在台灣打響第一炮,很高興能和台灣國樂團共同演出,以此藝術盛會隆重地向偉大的一代宗師梅蘭芳和其傳承者致敬。」而在《孟小冬》中,魏海敏也以歌唱劇形式聲情並茂、娓娓道盡孟小冬與梅蘭芳、杜月笙之間情感糾葛的心聲。
音樂統籌、金曲獎得主呂聖斐專為《在梅邊─天上人間》譜寫序曲,以此引導觀眾感受「天女」和「孟小冬」截然不同的氣場、情境,「這兩齣原創作品都具有獨特的音樂元素,秉持不更動原作曲的原則,我希望適時的加入些許現代、跨界、非典型的聲響音色。」
其中最具亮點的創作,便是《天女散華》啟用了古琴、鍵盤、琵琶、笛、簫、笙、二胡、革胡與擊樂的國樂絲竹編制,並加入國樂器甚少使用的效果器,營造出土、風、火、水的宇宙元素意象,那種空靈與沉靜之感,滿足了人們對仙樂與天女的無限想像。
梅派傳人魏海敏在《天女散華》中,化身雲岡天女,唱出慈悲喜捨。圖/台灣國樂團提供
魏海敏補充道:「以往登台演戲,要注重身段、演繹劇情,很難只關注在自己的聲音上,但這種音樂會形式的表演就不同了,我可以全心投入在唱腔與唸白中,完全用聲音來詮釋角色。」
在舞台影像設計方面,王奕盛將《天女散華》的舞台空間組成四種不同的編排陳設,利用前後投影創造視覺的層次與深度,營造出一座時而寬廣、時而幽閉的石窟,石窟壁畫的流動影像恰似一場天上仙界對人間的關懷與眷顧,魏海敏將以天籟般的嗓音演唱梵曲《天女散華》,祝福人間;下半場演繹《孟小冬》組曲,舞台留出窗框的框景,樂團則在框中演奏,再於離觀眾最遠的位置投出一道與孟小冬若即若離的影子,舞台影像默默隨著孟小冬的心境逐漸逐漸變化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則表示,「今年適逢台灣國樂團40周年團慶年,由魏海敏化身雲岡天女、人間冬皇,翩然獻聲《在梅邊─天上人間》音樂會,融合了當代國樂與傳統京劇的跨域創作,體現台灣國樂團邁向40不惑的堅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