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自體免疫疾病居10大重大傷病第3,也是門診第3常見疾病;國衛院研究解開引發T細胞過度活化導致疾病的關鍵機制,與可扭轉發炎反應的標靶,研究登上國際期刊,有望改善治療。
自體免疫疾病是因人體免疫系統異常活化、攻擊器官導致,目前尚無法治癒,病患僅能終生接受治療與用藥,盡可能控制病情。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與副研究員莊懷佳,率領博士施盈均、陳雪芬、王佳文組成研究團隊,經歷6年探索,研究成果今年1月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團隊在2014年首度發現,去磷酸酶DUSP22是負責抑制T細胞過度活化,以及自體免疫反應的關鍵負調控分子。
團隊並與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陳一銘、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陳明翰合作,分析臨床檢體發現,全身性紅斑狼瘡及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體內,免疫細胞T細胞中的去磷酸酶DUSP22表現量,與正常T細胞相比大幅下降,且與疾病嚴重度相關。
莊懷佳昨在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上指出,團隊進一步分析,發現蛋白激酶Lck的上游活化分子「泛素酶UBR2」,其會促使Lck泛素化並促使其活化,為免疫學界的嶄新發現。
莊懷佳說明,在正常T細胞中,DUSP22可以引發UBR2降解,且也會將已活化的蛋白激酶Lck去磷酸化、抑制其活性,「雙重剎車」解除T細胞活化狀態;反之若缺乏DUSP22,泛素酶UBR2會過度累積,使Lck泛素化增加且持續活化,導致身體的發炎反應如高速行駛、失去剎車功能的跑車,不可收拾。
團隊並以剔除DUSP22及UBR2基因的小鼠研究發現,小鼠原大量產生發炎性細胞激素,但若進一步剔除泛素酶UBR2基因,則發炎情況大幅降低。莊懷佳說,可見抑制UBR2,可扭轉DUSP22缺失所造成的發炎反應,將來若能以UBR2為標靶進行抑制,將有助控制自體免疫疾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