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斗六訊】日頭赤炎炎,防曬成了出門重大課題,但九成以上的人,因防曬用品使用方式不對,效果大打折扣。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醫師邱品齊說,最簡單的估算法是,一般成人臉和脖子約要一公克的用量,且天熱、汗水多,很多人忘了補擦。
在台大雲林醫院整形美容中心,醫師邱品齊最常被問到:「我每天都有擦防曬,為什麼會愈擦愈黑?」「我明明擦了防曬,為什麼還被曬得發紅發痛?」的問題。甚至還有人說「我的防曬用得好省,用了一年還沒用完」沾沾自喜。
民眾購買防曬產品時,第一個檢視的就是SPF(防曬係數),也就是指產品防止皮膚被紫外線曬紅的能力指標。多數防曬產品的SPF,介於十五到五十之間,但SPF指數是否可以換算成防護時間,邱品齊說,事實上還有許多變數,例如防曬的用量、膚色深淺、紫外線強度、照射角度、汗水影響等,都會影響防曬結果。
舉例來說,有些皮膚白皙的人被曬五分鐘,皮膚就變紅了,此時SPF可能只能乘以五,而不是十五或二十。有人膚色較深,可能四十分鐘才會紅,此時SPF就要乘以四十。因此,究竟要買多少係數的防曬,其實沒有一定。
多少防曬係數的產品對自己最有效?一般的認知是,若皮膚在陽光下十五分鐘會開始發紅,理論上使用SPF十五的產品的保護時間是十五乘以十五 ,也就是說,約略的保護時間是二百二十五分鐘,但邱品齊說,這只是「基本認知」,因為在這段時間裡,紫外線強度、照射角度、使用量、汗水造成的流失,都會影響防曬效果。
許多人認為每兩小時補擦一次,才可達到防曬效果。邱品齊說「並非如此」。例如流汗、游泳都會造成防曬力損失,有時可能一個小時,甚至幾十分鐘就要補擦。
也有人認為物理性防曬品不需要出門前三十分鐘擦,化學性防曬品要在出門前三十分鐘擦才能達到防曬效果。邱品齊說,其實這是錯誤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