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種教育,講求「契機」,跟孔子的因材施教一樣。
佛法的教學,教我們生活在現代化的前端。不但追求適應潮流的現代化,而且還要落地生根的本土化。
兩千多年前,佛教初傳到中國就中國化了。生活方式完全採取中國式的,沒有用印度的。道場的建築,是中國的式樣;衣著也是中國的樣子,不是印度的服裝。一切生活全是中國化,受到中國人的歡迎。如果當年佛法傳到中國,道場建立是印度的式樣,中國人絕對不進去,那是外國文化。
這才知道在佛陀大乘經,如《金剛經》裡所說的「佛無有定法可說」。《華嚴經》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些話,都是教我們要考慮現實,絕不能離開現實生活。
就是佛菩薩的像貌,也要入境隨俗,在中國要像中國人的樣,在泰國要像泰國人的樣,依此類推。
「六度」的翻譯,也有本土化的趨向,六度是菩薩修行的要領,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據說梵文原意只是一個「忍」字,但為了遷就中國的「士可殺不可辱」之說,特別加了一個「辱」字。
大約從隋朝開始,中國本土的佛學理論建構,已經逐步發展了起來,並紛紛建立中國的佛教宗派。
中國佛法有十個宗派,除了兩個小乘宗派已經沒落,大乘佛法有八個宗。禪宗、性宗、從「覺」門入,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見性。
有的人選擇學教,從教下入,如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三論宗,都是從經教入門。經教就是依照佛的話,修正自己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所以是從正知正見,「正」門入。
「淨」門則著重修清淨心。淨土宗、密宗、皆從「淨」門入,以修清淨心為主。
淨宗與密宗修淨的差別,淨宗是離開染污修清淨心,所以容易成就
;密宗是在染污境界裡修清淨心,即染污而不染污,自然對一般人是太難了。
也有一說,因佛典傳譯而建立的教派,如三論宗。
也有傳襲自印度佛教界的宗派,如法相唯識宗。
也有因對修佛法門有特殊觀點,而自成教派的宗派,如淨土宗、密宗及禪宗等。
也有基於對整體佛所說的法理解觀點,而建立起來的宗派,如華嚴宗及天台宗等。
要特別說明的是,天台宗為在佛法東來之後,自成體系之中國佛學宗派。(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