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隨年齡不同 睡眠呼吸中止症原因有這些

 |2024.02.19
313觀看次
字級
一項針對500人的研究發現,不同年齡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其病理成因及症狀不同。圖/FREEPIK

【本報台北訊】許多民眾有睡眠困擾,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大干擾因子,60歲以上,70%的男性和56%的女性有此症狀,除了增加心血管、腦血管疾病風險,也與認知功能退化、白天精神不濟導致意外有關。國衛院等研究單位發現,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是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進而導致失眠原因之一,患者症狀不明顯,年長者約占此類患者53.6%。

台灣將於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級主治醫師鄭婉汝說,睡眠呼吸中止症對健康影響很大,甚至有人在駕車過程中睡著,嚴重威脅健康。

鄭婉汝表示,一項針對500人的研究發現,不同年齡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其病理成因及症狀不同,發現3種常見於台灣人的病因特徵,「高上呼吸道結構塌陷性併呼吸模式不穩定」患者,容易嗜睡,年長者約占26.5%;「覺醒閾值低」常伴隨失眠症狀,年長者約19%;「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無明顯症狀,年長者占比高,達53.6%。

鄭婉汝指出,高齡長者的症狀以失眠與無症狀者較多,病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可能因為沒有明顯的嗜睡、打鼾等症狀,而容易被忽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病理特徵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的長者,建議可以選擇能穩定呼吸模式的藥物治療。

圖/FREEPIK

高齡長輩到睡眠中心就診的主訴常見睡不好,鄭婉汝說,許多長者有中途醒來或早醒的問題,很多人覺得吃個藥就好,但其實共病隨年齡增加,應結合其他常見睡眠診斷,包括腿部不自主抽動、做夢伴隨手舞足蹈、講夢話等,建議如果睡不好,或睡醒後還是覺得睡不飽,就要進一步檢查,而非一味服用安眠藥。

20幾歲年輕人可以熬夜到很晚都不想睡,有些長輩可能跟孫子一起熬夜,鄭婉汝表示,睡眠激素分泌時間隨年齡生長而提前,所以年長者約在晚間10點左右分泌褪黑激素,如果到了11、12點才睡,已經太晚了;長者醒來的時間在清晨5至6點是正常的,不建議7至8點繼續睡,因為那個時段多是淺眠加上多夢狀態;居住在城市或鄉村,睡眠也會受到不同光源環境影響。

鄭婉汝指出,過去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需至睡眠中心進行整夜睡眠多頻道檢查,以平均睡眠呼吸中止指數來判斷嚴重度,每小時5次以上即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雖然睡眠時配戴正壓呼吸器是有效且常見的治療方法,但病人不易耐受,因此治療依從性低,新興的個人化治療方法,例如上呼吸道手術、藥物治療,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因來處置,病人的接受度更高。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鄭婉汝醫師研究團隊,與冰島NOX公司研究團隊、哈佛醫學院研究中心,及中國醫藥大學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合作,針對台灣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探究其病理成因以及相關的症狀表現,發現高齡長者與一般年齡層病人相比,失眠症狀與無症狀者較多,病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本研究已於2023年6月及2024年1月分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