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因媒體環境變化,加上不景氣,將大舉裁員,包括十九個地方新聞中心全部裁撤,幅度之大,震撼業界。中國時報表示將重新定位,與既有媒體區隔,轉型為「菁英報」。
以「菁英報」的型態再出發,能否振衰起敝?恐怕不樂觀,甚至可能成為壓垮中時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把地方中心全部裁撤,似乎表示對所謂「社會菁英」而言,地方新聞不是「新聞」。
台灣媒體的城鄉差距已很嚴重,所謂國內新聞大多是台北事件;但小地方的事對別人不重要,對當地人卻是大代誌,這就是新聞,連馬英九選總統時都要下鄉long stay,以示親近地方、重視地方,不把地方新聞當新聞,恐將「得罪」各縣市鄉鎮的讀者。
況且,小地方也會發生全國關注的大事情,南部大雨成災,閣揆晚了幾天去勘災,都被罵得要死。而今中時若捨棄地方新聞,恐怕不啻拋棄廣大讀者,這個算盤不知是如何打的?
其次,「菁英」是一種抽象階層,在台灣誰是菁英?《紐約時報》走菁英路線都走很辛苦,報份直直落,不得不把主力轉向網路,但美國至少市場大,台灣呢?
而且,中時所謂的「菁英」路線,也似乎表示在M型社會裡,要抓的是金字塔頂端消費層,的確,會有消費者不惜代價去買LV皮包、賓士汽車,作為「奢華象徵」、「炫耀性消費」,但中時能發展成「炫耀性」報紙嗎?
其實,中時早有「菁英」取向,而這正是面臨衰竭的主因之一。某位從中時退休的人說,他的親戚認為「中時好看的(新聞)愈來愈少,沒興趣的不少,看得懂的也不多,尤其投書與評論有看沒有懂,都直接翻過。總的感覺是,中時離他們的生活愈來愈遠了。」
的確,中時的時論廣場(投書版)相當接近所謂「菁英報」,文稿多來自知識菁英,他們的評論不是不好,但似乎與「貼近讀者」頗有距離。
報業進入寒冬因素很多,包括電子媒體與網路興起、紙漿上漲、經濟衰退、讀者口味轉變等,轉型「菁英報」並非振衰起敝唯一選項,我不樂見有歷史的民營報紙再衰竭,中時應再思考轉型方式。
張士成(屏東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