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重逢】縫隙,常常有光

文/歐銀釧 |2024.01.19
1110觀看次
字級
李俊仁‧〈神祕的森林〉 圖/李俊仁
建築師兼業餘畫家李俊仁。圖/李俊仁
李俊仁‧〈海邊村落〉 圖/李俊仁
李俊仁‧〈山上的芒花〉 圖/李俊仁

文/歐銀釧

我和一個上面寫著「框之外」的白色小提袋對坐。窗外車馬喧囂,人來人往,有人撐傘走過,有人騎車經過。咖啡館的窗有如一個框,我在框裡?或是框外?

小提袋是建築師兼業餘畫家李俊仁離座前送我的。近午時分,他前去另一個行程。我把袋子放在他的位置上,談話彷彿還在進行。

去年九月,七十多歲的李俊仁在國泰世華藝術中心舉辦名為「框之外」的首次個展。五十歲重拾畫筆,每幅畫都是他的生命記憶,畫的是:心中的風景、再現的風景、當下的風景。實境與抽象在我眼前流動。

我被他的畫作〈山上的芒花〉吸引,反覆觀賞,芒花隨風飛舞,他的畫筆捕捉了美麗的剎那。那時正是澎湖菅芒花的時節,這幅作品引起同鄉們的討論,紛紛談起伴隨芒草的生活,有位七十六歲的長者說:「青年時我曾在澎湖的海軍造船廠工作,每天搭敞蓬軍車去上班,秋日菅芒花開,有如一波波浪花,想到它們不畏東北季風,心中總是感動。」

作品和觀賞者的共鳴,是藝術的再創造。李俊仁聽我細述,臉上綻放微笑,他說這幅芒花是他在北投看到的景象,不是澎湖。

李俊仁,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南投草屯鎮,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從小就愛塗鴉,中學遇上一個很特別的美術老師,當時理工組學生不上美術課,但是一個學期要交四張畫,隨你畫。我得了高分,從此就知道畫畫可以自己亂畫。」另一方面,他也受到自幼熱愛繪畫的姊姊李娟娟影響。後來,因為知道建築系要上繪畫課,所以大學就選了建築系。

大一時,在課堂上接受出生於台南的美術家郭柏川(1901-1974)嚴格的學院訓練,先學素描,「老師教我們:畫神不是畫形」,大四接續學油畫。「當時正值六十年代末期,現代藝術風起雲湧,五月畫會和東方畫會搖旗吶喊,我也受到感染。」

他於三十歲開業做建築師業務,也在各大學持續兼課教書。「工作繁忙,畫畫就擱在一邊了。」五十歲那年,他因緣際會認識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林偉民,從此亦師亦友,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情誼。「林老師以一種無法之法,提供了寬闊的視野和無窮的可能性。我一邊想一邊畫,在他的引領下,試著畫出了自己的畫。」

之後,他以一個業餘畫家的身分,「參加了建築師畫會、星期日畫會和北岸畫會。雖然彼此觀念不同畫風各異,但和畫友們煮酒論劍,切磋琢磨,豐富了我的藝術心靈。」

為什麼將畫展取名「框之外」?他說:「現實生活就是一個框。畫畫就是在限制之外,尋找另外的出口。第二個是職業的框,想在建築的框之外,另外尋找不受限制的空間。但是當進入繪畫的世界,才發現畫布原來又是一個更為嚴格的框。」

建築與繪畫有什麼差別?「建築是三度空間,是可度量的。繪畫卻是不可度量的兩度空間,但是它的框卻是框外有框,無邊無際的框,充滿了無窮的可能性,舉凡題材、媒材、風格,在在都是限制。」

林偉民教授為他畫冊作序提到:「我們同樣都是面對空白的畫布,問著如何下筆的問題。有趣的是,下筆後,畫布就不是一塊空白畫布了,魔法和心法就此開啟,在塗抹過程中發現自己、發現光的所在。」

繪畫是心靈旅行,和寫作一樣吧?我在李俊仁的畫前沉思,徘徊在他的藝術祕徑,感受他在人生旅程中面對生命畫布的沉澱、放空、心境移情,也在其中找到安頓身心的片刻。

林偉民說:「李俊仁由建築的直線到繪畫的曲線;從被動的色彩到自律的色彩;從擷取的結構到自發的造形,反映出他內在革命的投射與隱藏的秩序特質。」

他的作品中有多幅植物,在〈神祕的森林〉中,天上的雲朵飄到花葉、樹幹之間,彷彿是白雲的遊戲。我們停佇在〈故居窗景〉一畫,好像看見童年的他,從窗口望出去,光影、植物、天空……盡在眼前。我曾驚豔畫家李娟娟的風格,長他七歲的姊姊是否也曾在那窗前佇足?同一個窗景,啟發了兩個在不同時間實現夢想的畫家。

「我是住在草屯街上的鄉下人,成長過程中,陸續見到許多的花花草草。」季節遞嬗,歲月更迭,環繞在心裡的風景,於光陰土壤生長,化為畫中常見的花樹與山水。

他提起留學日本的父親喜歡寫作,留下許多以日文書寫的文稿,依舊擺在家裡。我好奇,上面寫了什麼?不過,那是另一個語文,未經翻譯,無從了解。也許在閱讀之中,從手稿的字跡會感受到走過時光的溫度。

我偏愛李俊仁的速寫。喜歡旅行的他,以畫筆記憶了國內外的風景,包括:台灣的基隆、太魯閣、燕子口、南方澳,以及義大利、德國、土耳其、希臘……。那些線條充滿生命力,紀錄心念和旅途,尤其是帶著節奏的光影,充滿自信。

「繪畫對我而言是形與色的合成,通過觀念的操作,將空間解碼,再將符號重組,然後回歸形色。」他希望在每一幅畫裡面都能注入個人的觀念與經驗。

二十多年前,他參加法鼓山的禪修,聆聽聖嚴法師講經,獲賜法號「果仁」。「初次禪修,打坐時,有些人無法雙盤,聖嚴法師開示,單盤即可,自在就好。有人初學盤坐,腿腳會酸痛,師父說:『是它在痛,不是你在痛。』好多年前凝聽的話語,我謹記於心。」直到現在,他常默念《心經》。

禪語在心,誦讀《金剛經》,領略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尤其是最後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顆種子落下,日日在心田滋長,二○一九年幻化成他創作的〈夢幻泡影〉、〈皆是虛幻〉兩幅畫,看似剪貼又似書寫,每個字好像在眼前,又似在遠方,線條紛亂,卻又隱然成形。

秋日陽光經過窗口,李俊仁說:「框外有框,無窮無盡的框。突破了生活的框,又突破了建築的框,卻跳進了繪畫的框。掙扎了二十多年,才發現框外有框,無邊無際的框。」

或許生活中有著許多看不見的框,我們在框裡行走,想要離開框,卻又進入另一個框。然而那些交界的縫隙,常常有光,照亮尋路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