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30年了,高雄澄清湖再現雁鴨蹤影,小水鴨悠游水域。圖/高雄鳥會提供張進隆攝影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澄清湖拍攝到小水鴨、琵嘴鴨,是令人驚喜的消息!」高雄市野鳥學會分享鳥友在澄清湖捕捉到雁鴨戲水的蹤影,籲賞鳥民眾遠看勿驚擾牠們,也盼自來水公司七區管理處於冬季減少清淤工程造成的干擾,保留冬季水鳥棲息環境,共創雙贏。
高雄鳥會指出,消失30年的水鴨重返澄清湖得月樓附近的沈沙區泥灘地覓食,還有反嘴鴴、小環頸鴴及青足鷸等水鳥伴隨,是一個創造友善環境的契機,建議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於每年冬季最冷的12月至隔年1、2月,雁鴨越冬期間降低或暫緩機具進入清淤工作,維持淺灘地提供雁鴨、鷸、鴴等水鳥棲息,就能提供冬季水鳥安全的棲息環境。
澄清湖有廣大的水域和扶疏的植物,原本是高雄重要的雁鴨棲息地,高雄市野鳥學會前會長歐瑞耀撰寫「由雁鴨生態看大貝湖(澄清湖)」文中寫道「1960年大貝湖開放供遊覽,水鴨成千上萬、群飛遮日」。1985年高雄鳥會舉辦第一屆「大貝湖水鴨觀賞季」,還有上千隻雁鴨,但是到了1994年,澄清湖只剩下零星的幾隻雁鴨,最後終至絕跡。
圖/高雄鳥會提供張進隆攝影
高雄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今(1/9)日指出,時隔30年,鳥友在澄清湖拍攝到小水鴨及琵嘴鴨,是生態保護的好消息。他說,宜居的城市不應只是顧慮到人的生活環境,也要能公平的對待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希望市民有集體意識,主政者有決策智慧。
鳥會說,雁鴨群聚活動、覓食,棲息環境多為不受干擾的開闊水域,也會飛到周遭的水田、魚塭、淺灘地覓食。澄清湖水域固然一直都在,但從成千上萬隻雁鴨到後來絕跡,周邊的魚塭、水稻田一一消失還變成醫院、棒球場、勞工中心、湖濱大樓,這是鳥類對棲息環境的選擇的指標。
屏東鳥會常務監事蔡乙榮曾說,雁鴨離開澄清湖,往更南的地方尋找棲身之處而落腳於龍鑾潭。
喜見雁鴨蹤影,高雄鳥會籲台水公司提供友善環境以利冬季雁鴨棲息,也是高雄做為宜居城市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