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400公里 3D敦煌石窟來台

王淑芬 |2023.12.16
883觀看次
字級
敦煌研究院長蘇伯民(右)介紹第3窟是溼壁畫代表,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左)陪同。圖/人間社記者莊佳穎

【記者王淑芬大樹報導】飛越4400公里,一眼千年!想一睹敦煌石窟的珍貴文物不必舟車勞頓,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中國大陸敦煌研究院推出「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重現敦煌莫高窟3座石窟、7座藻井等,還有3D打磨的「中心柱窟」,是台灣難得一見的珍貴展覽,即日在佛館展至明年4月21日。

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副館長依潤法師,以及敦煌研究院長蘇伯民、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副主任王慧慧等人,昨日出席在佛館大堂舉辦的記者會,宣布「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歷經10餘年籌畫,今起開展,歡迎民眾闔家參與這場千年一遇的藝術饗宴。

佛館千手觀音 取樣自第3窟造像

位在絲綢之路的敦煌,西元1世紀漢代起,就是貫通歐亞大陸的主要幹線,相傳前秦建元2年有位苦行僧行腳樂僔到此地忽見金光,狀有千佛,因此在鳴沙山麓岩壁開鑿石窟,燦爛的敦煌石窟群就此誕生,融和建築、雕塑、壁畫於一體,歷時千年不朽。

如常法師分享,「敦煌石窟藝術特展」緣起於2011年,當時佛館推出「千年重光─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發願要引入敦煌石窟藝術文物,於是雙方2013年開始籌備,終於實現敦煌特展。

佛陀紀念館攜手敦煌研究院推出「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讓民眾可一覽敦煌千年風華。圖/人間社記者莊佳穎

為何十多年來執著策展?如常法師表示,星雲大師1989到敦煌參觀時,看到此世界級文化遺產即心存夢想,2013年邀敦煌研究團隊前來佛館考察,同年把敦煌千年文物精華帶到台灣展出,就連佛館普陀洛伽山觀音殿的千手觀音,就取樣自莫高第3窟。

如常法師指出,星雲大師在建設佛館之初,採用與莫高窟近似的黃砂岩磚塊作為結構主體,並請琉璃創作家楊惠姍雕塑;這場策畫13年的展覽,法師特別推薦中央柱窟432窟、第45窟、第3窟及7座藻井,另外,〈五台山〉壁畫將以新媒體展示,都是震撼人心的展品。

蘇伯民致詞指出,敦煌石窟建造千年,跨越10個朝代,共有492洞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敦煌研究院建立一支保護及研究團隊,同時辦雜誌傳播文化價值,每年還邀敦煌學者舉行論壇,顯見其重要性。

「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歷時十多年籌畫,展出許多幅珍貴的敦煌壁畫。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星雲大師牽緣分 特展是最好紀念

他表示,佛教交流在兩岸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推崇星雲大師一生廣利眾生,用虔誠、智慧,把佛陀的慈悲精神,化為扶持世界的動力,「此次敦煌特展,相信是對星雲大師最好的紀念。」蘇伯民介紹,莫高窟第45窟是盛唐時期的文物,屬於殿堂式建築,有一主龕、窟頂是覆斗形,正中方形裝飾稱為藻井,第3窟是溼壁畫的代表,因為畫作底層有細石灰,所以非常牢固,作品也充分展現細膩的繪畫技巧,創作極具繪畫功力。

展覽分為「絲路漫漫」、「千年營建」、「燦爛佛宮」、「 世俗百態」、「 石破天驚」5大單元,為讓民眾更深入了解石窟藝術的魅力,敦煌研究院特別安排金牌解說員陸帥洋,11月起在佛館進行導覽義工培訓,展覽現場會有專人解說。

特展有壁畫、造像,圖為莫高窟第259窟的禪定佛像。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