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飛龍團大龍旗 登錄國家重要古物

江俊亮 |2023.12.14
1889觀看次
字級
北港飛龍團大龍旗,獲登錄為國家重要古物。圖∕雲林縣文觀處提供
北港飛龍團大龍旗。圖∕北港飛龍團提供
北港飛龍團大龍旗與人的比例。圖∕雲林縣文觀處提供
北港飛龍團大龍旗,圖中的中華民國國旗為台灣光復後繡上去的。圖∕雲林縣文觀處提供
圖∕雲林縣文觀處提供
圖∕雲林縣文觀處提供

【記者江俊亮雲林報導】早年雲林北港迎媽祖遶境隊伍中,有兩面在日治昭和元年(1926年)繡製的三角形「大龍旗」,當年在繡製時,曾流傳「天下第一旗,車倒三間店」(繡倒三間繡莊)的俗諺,為台灣面積最大的凸繡三角旗,今年由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古物。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表示,北港迎媽祖是台灣重要的民俗盛會,遶境隊伍中,各陣頭相互競藝,不僅比技術,也比文物排場,北港飛龍團「大龍旗」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在迎媽祖的隊伍中,人們往往被其巨大的尺寸所震撼,反映出20世紀初北港地區陣頭、軒社競藝現象。

文觀處指出,北港飛龍團成立於日治初期,由福州師傅翁三連傳授舞龍技藝,是日治時期北港迎媽祖遶境隊伍中重要的團體,不僅北港朝天宮1924年的〈聖母遶境行列序列〉中有記載,也曾出現在畫家施玉山1929年完成的〈朝天宮之祭〉畫作裡,如今北港飛龍團仍在運作,是相當長壽的陣頭團體。

北港飛龍團「大龍旗」一組有兩面,是北港飛龍團於昭和元年(1926年)製作的大型民俗織品,長535公分、高454公分、斜邊673公分,由於尺幅過於巨大,需要繡工分工繡製,最後再進行組裝,因此有「天下第一旗(奇),車倒三間店」的俗諺。

文觀處指出,「大龍旗」運用大量盤金滿繡,以金蔥線填滿紋飾圖像,配合「疊麟」、「跳紗」、「圈金」等盤繞技法,形成多元紋理,呈現奪目的光澤;繡工使用各式的混合針法,令「龍陣」和「水族陣」人物裝扮紋樣無一相同,也與表演陣容互相呼應,充分展現刺繡師傅的優秀設計能力及巧思。

昭和4年(1929年)《台灣日日新報》報導大龍旗時,稱之為「文化雅觀」,並刊載大龍旗的尺寸。如今,北港飛龍團更留有昭和11年(1936年)的大龍旗「火災繼續保險證」,可見飛龍團對這兩面大龍旗的重視。

文觀處表示,北港飛龍團「大龍旗」是早期北港迎媽祖的鮮明標記,除了承載許多人的記憶之外,大龍旗完成之初,也應邀參與嘉義機場落成演出,名氣喧騰一時,這也是台灣第一件陣頭文物被登錄為國家重要古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