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江南古鎮巡禮:正儀老街

文/馮雁軍 |2023.11.30
207觀看次
字級

文/馮雁軍

江蘇省崑山市西郊有條正儀老街。正儀,在古代曾稱「鹿埜」。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壽夢喜歡打獵,在婁地豢鹿狩獵;南梁時分婁縣設信義縣,地為治所,遂稱信義。後因區劃調整,又稱真義、正儀。老街沿著渭塘河岸枕水而築,南抵蘇州古代三大通海水道之一的婁江,北至滬寧鐵路,河東為上塘街,河西為下塘街,全長約三華里。

渭塘河水清澈,河埠廊坊、穿竹石欄與粉牆黛瓦、高低錯落的建築參差綿延,十數棵參天古樹點綴其間。河水如鏡,映照著樹影、建築,一群家鴿飛過樹梢,在河面留下一抹靚影。冬陽西斜,把河東的白牆鍍了一層耀眼的鎏金。

與河東相對應,河西這邊也建有防洪牆,半人高的牆與碼頭連接處,開有一公尺寬的口子。少於兩丈的老街右側,水產批發、旭日佳超市、陸記漁網、阿磊撞球、老影劇院和青香齋等店鋪次第相連。

青香齋店口的左前方,是明朝洪武初年里人顧原純捐建的單跨壽安橋。站在橋頂四顧,一河碧水穿南行北,古巷由西及東,令人心曠神怡。

下橋左拐進南北走向的石板街。街面兩公尺多寬,鋪著條石,經過歲月的打磨,表面泛著油潤的光澤,坑洞裡灑滿了金色的陽光。走幾十米,就是以販賣青團出名的「文魁齋」。

油亮軟糯的青團子,是蘇州人的清明最愛,每年這時節,蘇城的大街小巷都有青團的身影。相傳,大禹用疏導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消除,為種植小麥創造了條件,所以大禹深得蘇州人的愛戴,人們在祭大禹時都會選用精美供品。

清明時正值冬小麥返青,蘇州人用麥葉汁水和糯米粉做成青團,供奉在大禹治水的墓碑前,以示不忘其治水之恩,久之相沿成俗,演繹為時令食物。文魁齋的青團子勝過蘇州老字號黃天源、上海沈大成的青團子,聞名於江浙一帶。

日常生活氣息是老街的底色。上塘街一百三十五號是老式的小花泡泡餛飩店,三張靠牆擺放的條桌坐著等待的食客,經營小店的是對中年夫妻。掌湯匙的女子穿著紅色羽絨服,腰繫白圍裙,案板上靠牆放著一堆碗盞。邊口六只大碗裡剛盛了出鍋湯,冒著暖心的熱氣,一旁的圓形大炭爐上放著鋼精鍋,熱氣滋滋漫溢。

一旁的案板上,放著一疊尚未包覆的餛飩皮,瓷盤裡放著餡料,手腳麻利的中年男人包著泡泡餛飩。泡泡餛飩是正儀的著名小吃,皮薄泡大、香氣四溢,吃過的人都誇:「湯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了。」

出巷口,轉角的店外門旁有對晒太陽的老姐妹,左首的頭戴紅線帽,手裡拿著白紙印的民間小調老唱本《十隻台子經》:「第一只台子四角方,岳飛槍挑小梁王,武松手托千斤石,姜太公不說二文皇。」右首的湊過頭去看唱本上的字。兩位老人,正對著東西走向的正儀新街口的阿瑛雅苑。

阿瑛雅苑,是玉山草堂的遺跡。顧阿瑛是元末明初江南三大巨富之一,建造的私家園林─│玉山草堂,從正儀老街一直到綽墩山北,綿延五公里,營造美景三十六處。他遠航印度,帶回了至今花開不敗的並蒂蓮,還在這座規模恢宏的園林裡舉辦「玉山雅集」三十餘次,被譽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文化產出最多的文人雅集。正儀老街,可以說是建在玉山草堂的遺址上。

老街街口立著三層樓高的牌坊,「東吳夕照」幾個大字,被西下的夕陽照耀得煜煜生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