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漿菌來勢洶洶 重點整理一次看 |2023.11.28 語音朗讀 1086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中國衛健委26日公布,各年齡層流行病原體,其中黴漿菌多流行於5至14歲,而全年齡層皆流行的為流感病毒。圖/pixabay 【本報台北訊】中國大陸黴漿菌肺炎愈來愈嚴重,且同時還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播。中國衛健委26日公布,各年齡層流行病原體,其中黴漿菌多流行於5至14歲,而全年齡層皆流行的為流感病毒。台灣專家預測,因應年節人流活動,明年全台黴漿菌疫情恐會相對嚴峻,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提供10大黴漿菌肺炎重點整理。黴漿菌是什麼?肺炎黴漿菌不是黴菌,而是一種非典型細菌,是目前發現最小且可自行複製的病原體,和一般細菌不同的是,它沒有細胞壁,許多常見的抗生素對它無效。肺炎黴漿菌和一般肺炎相比,多數患者症狀輕微、還能活動,因此肺炎黴漿菌又被稱為「行走的肺炎」、「會走路的肺炎」。黴漿菌的名稱,常會誤以為是「黴菌」,主要是當初被命名時,醫學界以為黴漿菌是一種黴菌,但後續發現是一種細菌。黴漿菌怎麼傳播?哪些人容易被感染?黴漿菌是以飛沫傳播、鼻腔分泌物等經由親密接觸傳播,最常傳播的地區以辦公室、學校、托嬰中心、幼兒園、家庭等密集互動的空間為主。黴漿菌好發於5歲至15歲的族群,主要是該群孩童並沒有對黴漿菌的免疫力。另外,黴漿菌容易侵犯呼吸道粘膜已經受損的患者,如已經確診流感、感冒、新冠病毒等患者。若已感染呼吸道疾病者,須留意再被黴漿菌入侵。有研究指出,過敏的孩子呼吸道較為脆弱,也較容易感染黴漿菌。台灣一年四季都有黴漿菌病例報告,但以夏、秋兩季較多,平均每4至8年就會發生一次黴漿菌大流行。黴漿菌是以飛沫傳播、鼻腔分泌物等經由親密接觸傳播。圖/中央社感染黴漿菌有哪些症狀?感染初期幾乎無症狀,後續症狀會先從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開始,喉嚨痛、咽喉炎、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無力等,這些症狀出現後,約再過2至4天,會出現乾咳、倦怠等症狀,持續數周,甚至數月之久。感染黴漿菌的患者容易出現的合併症包括腦炎、氣喘、肺炎、蕁麻疹等。根據統計,約10%黴漿菌患者會合併肺炎,其症狀是出現黏液痰、發燒、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嚴重倦怠等。小小孩感染黴漿菌引發肺炎時,較少會出現發燒,但會出現喘嗚、嘔吐、腹瀉等症狀。黴漿菌潛伏期多長?黴漿菌相較其他細菌或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的速度慢,因此潛伏期長,感染後約1至4周才會出現症狀。感染黴漿菌該怎麼治療?黴漿菌若合併肺炎,會以抗生素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目前有3款抗生素是主要治療藥物,為紅黴素、四環黴素及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目前紅黴素有新款的藥物,療程約5天,其餘2款治療時間為10至14天。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治療黴漿菌療程太長,可以分階段治療嗎?黴漿菌主要治療藥物為「抗生素」,抗生素必須吃好吃滿或打好打滿,只要中斷治療,極可能產生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用。有疫苗可以預防黴漿菌嗎?沒有任何一款疫苗,可以直接預防黴漿菌,但黴漿菌的特性是侵犯脆弱的呼吸道系統,如果能避免感染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就能間接保護自己感染黴漿菌。感染過黴漿菌,就能不用擔心再感染嗎?黴漿菌是一種細菌,細菌性的感染不會永久免疫,當身體免疫力低下、呼吸道系統脆弱時,同樣會再次感染。如何預防黴漿菌感染?比照所有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方式,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的接觸。中國大陸黴漿菌疫情升溫,台灣民眾該擔心嗎?大陸疫情爆發,主要與黴漿菌在大陸已有嚴重抗藥性,若國際之間往來頻繁,即使是住在台灣也可能增加感染,但做好基本的防護,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接觸,以及施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疫苗,即可度過此波疫情。黴漿菌預防方法比照所有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方式,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的接觸。圖/ 資料照片 前一篇文章 中職/雄鷹擴編選秀投手為主 王躍霖成牛棚領袖 下一篇文章 中職/林華韋坦言難取捨 郭俊麟:我會繼續努力 熱門新聞 01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2【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3培養裁判、經營球隊 日女體大全方位育才2025.07.0404母雞誤闖雞翅餐廳 動保組織搶救2025.07.0205如是說2025.07.0206【光影紀事】交大電子所草創時期側寫2025.07.0407安忍,一種無畏的慈悲2025.07.0208【詩】覺有情2025.07.0209洛杉磯協會知賓 內外兼修展開服務2025.07.0310巴西玉米豐收節 如來寺傳揚三好2025.07.0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6年新低 前5月建物抵押棟數 年減24%陸宣布 啟用W121銜接航線同心動員演習 後備軍人報到EMU700換裝首航服役逾半世紀 F-5E/F戰機除役北市電動公車 共享充電場域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