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海內書院第一:廬山白鹿洞書院

文/武陵 |2023.11.21
492觀看次
字級
泮池上架有拱形狀元橋。圖/武陵
欞星門乃書院現存最古老建築。圖/武陵
白鹿洞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圖/武陵

文/武陵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在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中國古代傳播文化、交流學術、培養士子的地方。自唐宋迄清代,江西省設立極多書院,數量居全國首位。而被譽為「海內書院第一」的白鹿洞書院,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設施完備的書院。

在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的群山綠樹中,掩映著樓閣庭院式的古建築群,此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九四○),建立「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之後,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星子縣)時,重建書院並親自講學授課,確立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同時奏請朝廷賜額及御書,一時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一個重要的文化搖籃。

白鹿洞書院與當時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府書院(又稱「睢陽書院」)、湖南衡陽石鼓書院(或河南嵩山嵩陽書院),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並被譽為四大書院之首。後來,又與吉安白鷺洲書院、鉛山鵝湖書院、南昌豫章書院,並稱「江西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的創始人,可追溯到唐朝的李渤。

相傳,李渤養有一隻白鹿自娛,終日相隨。白鹿十分馴服且通曉人性,常隨著主人外出走訪遊玩,還能跋涉數十里路,到星子縣城為主人購買書紙筆墨,因而以鹿名人,遂有「白鹿先生」外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台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遊覽勝地。由於地處山峰回合,形如一窟洞,故取名為「白鹿洞」。

直至五代十國的南唐,其時天下大亂,開始有人在此隱居讀書。隨後,南唐朝廷在李渤隱居的地方建立學館,稱為「廬山國學」,並置田藏書,由金陵國子監九經教授李善道主持學務,四方學子慕名而來,與京師國子監齊名。

白鹿洞書院位於五老峰下的海會鎮和星子縣白鹿鄉交界處,蜿蜒貫道溪流旁。院內由五個院落組成,分別為禮聖殿、先賢書院、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和延賓館。書院的主體建築,包括櫺星門、泮池(又稱「蓮池」)、狀元橋(原稱「泮橋」)、禮聖門和禮聖殿。書院大門為磚木結構,懸有「白鹿洞書院」牌匾,是明代文學家李夢陽親書字跡。

書院建築體均為坐北朝南的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呈「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其中,禮聖殿是書院中等級最高的建築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迴廊環繞;但青瓦粉墻又與文廟大成殿有所不同,使這座恢弘莊嚴的殿堂,顯露幾分清幽和肅穆。

欞星門位於先賢書院東側,始建於明成化二年(一四四七),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是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二個院落。明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由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原為木構建築,後由知府周祖堯改建為石牌坊,是白鹿洞書院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古代傳說,「欞星」即「文星」,以它為牌坊命名,寓意「此處人才輩出,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欞星門為牌坊式,六柱五間,以兩層石梁連接,中梁刻有纏枝牡丹,飾以海波紋,刀法粗獷簡練。

欞星門的後方為泮池,為學宮前的水池,意即「泮宮之池」,呈半圓形,具有防災、調節氣溫及風水的象徵意義。泮池上架有一拱形石橋,橋面彎曲如虹,原名「泮橋」,現改名「狀元橋」,並在石橋兩側裝飾以花崗岩欄杆。

廬山白鹿洞書院建於晚唐,興學於南唐,定名於北宋之初,宏大於南宋,元明清三代辦學不斷,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千年學府。現已列為江西省九江市的文化遺產,也是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的主要景區,曾與廬山、鄱陽湖同被讚譽為「三不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