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喘吁吁、出門變困難 胸腔復健有解

陳玲芳 |2023.11.17
1035觀看次
字級
「我家住四樓,想到出門時要爬樓梯就覺得疲憊,開始不喜歡外出,都快沒有社交生活了。」這是53歲黃先生參與胸腔復健前的日常寫照。圖/ingimage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 反覆發作的慢性支氣管炎,讓黃先生咳嗽胸悶、呼吸急促,漸漸對出門玩樂失去動力。轉到萬芳醫院就診後,醫療團隊協助其規畫胸腔復健的一系列課程,實行半年後,黃先生進行低強度活動不再氣喘吁吁,精神與活動力也振奮許多。

「稍微走一點路就喘不過氣,寧願坐著不動」、「我家住四樓,想到出門時要爬樓梯就覺得疲憊,開始不喜歡外出,都快沒有社交生活了。」這是53歲黃先生參與胸腔復健前的日常寫照。

萬芳醫院復建醫學部醫師林硯農表示,患有氣喘、慢性阻塞型肺部疾病、新冠肺炎後遺症等肺部疾病族群,病人在活動時容易感到胸悶、吸不到空氣等窒息感,導致活動意願降低,在不知不覺中縮小活動範圍或選擇靜態活動,也因此在肺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常合併肌肉系統病變,如肌肉細胞流失、肌纖維分布改變及血流供應不足等。

林硯農指出,日常生活如行走、穿衣、採買、洗澡等,都仰賴上下肢的肌肉收縮並執行動作,若長期只維持在低強度的活動,心肺耐力與肌耐力都會快速流失,恐會造成失能,需由親友協助打理生活起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人際互動。

因此,在治療肺部疾病時,除了藥物治療外,復健團隊會視病人狀況將「胸腔復健」加入療程計畫中,常見方式有「呼吸道清除技巧、呼吸運動、心肺耐力訓練、肌肉阻力訓練」,物理治療師會教導病人學習呼吸調控及肌力維持,練習坐立或下床使用輪椅,讓病人出院後能夠銜接居家生活。

林硯農提醒,胸腔復健需不間斷進行2至3個月,且出院後維持適度練習,才會明顯感受心肺功能提升。因此,復健科醫師會再三叮囑病人定期回診,安排心肺耐力測試與課程,確認心肺能力進步幅度;也鼓勵肺部疾病者,若自覺生活功能已嚴重受影響,可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打造最適切的療程計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