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可用羅馬拼音登記身分證 象徵文化包容

 |2023.11.09
545觀看次
字級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8日判決認定,戶政事務所應准予原民單獨以羅馬拼音文字登記身分證姓名。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昨(8)日判決認定,戶政事務所應准予原民單獨以羅馬拼音文字登記身分證姓名。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長陳旻園認為,過去要求原民用漢字登記族名,是「華語霸權的思維」,讓民眾透過身分證認識並熟悉原民羅馬拼音名字,可視為「雙語教育的開始」。

根據內政部規定,原住民族恢復傳統姓名登記身分證件時,只有3種選擇,包括用漢名並列族語拼音、單列漢字音譯族名,以及漢字音譯族名並列族語拼音,但不得單獨列出羅馬拼音的原住民名字,等於原民必須先將族名音譯成漢字,才能登記身分證。

2021年,包括Savungaz Valincinan在內的7名原民族青年批違憲各自提起行政訴訟,提起人之一Bawtu Payen昨迎來首場勝訴。

陳旻園指出,多年來原民皆採羅馬拼音命名,硬要音譯成漢字,會出現譯文「望文生義」的困擾,還有原民族人故意譯成各種怪字以示抗議。

以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為例,族名是Icyang Parod,Icyang 音譯成「夷將」,「夷」字在中文會讓人聯想到「蠻夷」的「夷」。

他是阿美族人,阿美族的族名為「個人名+母名/父名」,Icyang是夷將的名字,Parod是夷將父親的名字,但譯成中文後,很多人都稱原民會主委「夷將先生」,事實上阿美族沒有「姓」的概念。

泰雅族人Bawtu Payen申請單獨以羅馬拼音族名登記為身分證姓名,被戶政事務所拒絕,他提行政訴訟,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戶政事務所敗訴。圖/資料照片

Savungaz Valincinan也表示,她身分證件上登記「撒丰安.瓦林及那」,很多人都稱她「撒小姐」,但她是布農族人,布農族是「個人名+ 氏族名」,她根本不姓「撒」。

布農族的氏族名會隨著部落的分系一路加下去,有布農族人的傳統名字可以長到幾十字,「一個布農族人的名字就等於一部地誌」,但譯成中文後只剩下長度。

Savungaz Valincinan說:「當我簽中文名字時,我總覺得這個名字不屬於我。」過去原民提出抗議時,內政部以造成社會困擾、行政系統無法容納非中文輸入等理由搪塞。

她表示,鮭魚吃到飽改名風波,為什麼就不會造成行政系統修正的困擾?數位部難道不能解決?她認為內政部遲不解決的原因是「華語霸權」作祟。

陳旻園表示,台灣推行「雙語教育」,讓原民身分證件可單列羅馬拼音名字就是非常實際的「雙語教育」,讓台灣民眾從就能理解、包容另一個族群的文字與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