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所原民館如何「文化轉生」?台博南門館推聯展告訴你 

曹麗蕙 |2023.11.08
334觀看次
字級
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微型創意展櫃「八尺門的野菜人」。圖/台博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當代轉‧生–北區原文館聯合策展行動」聯展即日起在台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登場,由台博館攜手北部6間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展出6座「微型創意展櫃」,主題包括:「八尺門的野菜人」、「Ulay・織男」、「大同小米」等,展現6間原文館在過去幾年中,推動文化轉生的六種行動。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林宏義於致詞時表示,6個教育箱代表6間原文館採集的在地故事,在人力有限的情形下完成詳盡的田調與策展,「下足了工夫做出非常好的展覽」。

台博館館長洪世佑提及,這項策展行動納入部落與原住民族的歷史觀與詮釋,符合世界博物館鼓勵參與式典藏或策展的新趨勢;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曾智勇也指出,原住民文化的精髓其實不在博物館、而是在部落,因此更需要與部落持續溝通。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講述當代烏來地區兼容並蓄的「織男」多元文化。圖/台博館提供

在「Ulay・織男」主題中,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從二位勇於突破泰雅族女性織布傳統的「織男」身上出發,因為原本泰雅族人是「男狩獵、女耕織」,織布有許多禁忌,也都僅由母傳女,但今日烏來地區已逐漸接受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因此開始接受男人學習織布。

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以「獵人逐跡」為軸,勾勒出南澳泰雅族獵人文化的今昔,呈現坐落於山海間的泰雅族南澳群(Klesan)獵人如何藉由對獵物的追逐實踐與追隨祖訓(Gaga)。

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以近來因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而爆紅的八尺門為主題,除了解說命名來自和平島與本島之間,有一條寬八公尺、供漁船出入的水道之外,也展出真實生活中八尺門社區野菜園種植的阿美族野菜物種。

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以「獵人逐跡」為軸,勾勒出南澳泰雅族獵人文化的今昔。圖/台博館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