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不只邁入「超高齡社會」也步入「人瑞時代」,醫療需求可預期增加,不單是台灣,全球都面臨同樣課題;疫後,各國快速推動遠距醫療,美國更發展出「虛擬診所」,看診如同逛網拍,24小時幫助解決龐大的門診需求。只是國內遠距醫療發展卡關,衛福部預計11月公告再放寬遠距醫療5項目。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截至2023年7月底,老人人口為42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17.96%;且平均餘命持續延長,2022年已達80歲,今年到9月底,百歲以上人瑞有5011人。
人瑞時代來臨,加上新冠疫情催化遠距醫療發展,那幾個月,只要利用視訊與醫師會診,可委親友健保卡領取藥物,若無親友協助,還有居家送藥服務。但隨疫情趨緩,遠距醫療適用對象不斷關起大門,當全球都趁勢大力推展遠距醫療時,台灣礙於法規至今裹足難前。
《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去年預告遠距醫療適用對象,從原本的急性後期照顧、住宿機構開立慢箋、家庭醫師診療需求、居家照護追蹤、國際醫療等5類,再增加擴大慢性病長期用藥、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災害/傳染病等重大變故、行動不便照護、其他等,達到10類適用對象;但拖了快1年,迄今尚未完成公告。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基層院所對於通訊診察的開放仍有疑慮,特別是慢性病照顧開放通訊診察治療,憂慢性病患全被醫院拿下,破壞分級醫療,但已和基層溝通,預估11月可正式公告。
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穩定的慢性病患者理論上可透過通訊診療、不需親自到診,不穩定的患者才前往實體醫院檢查追蹤。但擔心修法後,無條件放寬慢性病患者使用通訊診療,會讓部分醫院把病患全控制在手上,疾病穩定也不下放。
「遠距醫療要不要擴大,端看政府有沒有積極要做而已。」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表示,遠距醫療應優先針對偏鄉醫療開放更多的科別可以使用,不能僅有五官科,慢性病照顧開放診療審查,可預期平均就診人次會增加,得思考到人性會濫用資源,進而降低健保點值;國際積極發展各類的遠距醫療或虛擬診所等,他樂觀其成,但國人使用醫療仍須有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才有助於國內遠距醫療發展。